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236篇。
《尧曰第二十篇》 第2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我们先看一下杨伯峻先生的译文——【译文】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就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道:“尊贵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张道:“五种美德是些什么?”
孔子道:“君子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道:“给人民以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这应该怎么办呢?”
孔子道:“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因而使他们有利,这也不是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吗?选择可以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民]再去劳动他们,又有谁来怨恨呢?自己需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他们,这不也是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庄严地使人望而有所畏惧,这也不是威严却不凶猛吗?”
子张道:“四种恶政又是些什么呢?”
孔子道:“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做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是给人以财物,出手悭吝,叫做小家子气。”
正如南怀瑾先生说——这一段的文字,我们很容易看懂,剩下的问题,是做起来很难。
子张问孔子怎么样才能管理政事呢?孔子讲有两大点:第一要尊重五种美德,第二要摒除四种恶行。“屏”同“摒”,表示排除。
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孔子说,当政者给老百姓恩惠但自己又不耗费;让百姓去劳动,百姓又不埋怨;追求仁德,又无所贪求;庄重而不傲慢;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又问,什么叫惠而不费呢?孔子回答,根据老百姓的有利条件而给他们利益,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不耗费吗?“因”当根据讲。
比如这个地区多湖泊溪流,就引导这个地区的人民养鱼;这个地区多山地,就引导这个地区的人民栽种果树。这些地区的人民合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致富了,而政府并不耗费太大的财力,这就是因民之利而利之。
什么又叫劳而不怨呢?选择老百姓可以劳动的去让他们劳动,又有谁会怨恨呢?这个选择是多方面的,比如选择农闲时间叫百姓去修水利,去服劳役,百姓就不会埋怨。选择百姓很想做的事让他们劳动,比如这个地方长年累月都没有好路,政府就组织这里的人去修路。
修路是人们盼望已久的,政府组织他们做这样的劳动,他们自然不会怨恨,这就叫择其可劳而劳之。什么叫欲而不贪呢?想得到仁就得到仁,又贪图什么呢?求仁德就乐天知命,知足常乐,还有什么可贪的。
什么叫泰而不骄呢?为政者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地位尊卑,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泰而不骄吗?为政者能心存平等,一视同仁,则自然庄重,不傲慢。
什么叫威而不猛呢?为政者端正自己的帽子,整齐自己的衣裳,使自己的目光严肃,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所以为政者的仪容相貌是很重要的。
子张再问,什么是四恶。孔子说,第一,不教化民众,让他们犯罪而杀掉他们就是虐。
“虐”就是残酷不仁。所以对老百姓,首先是要教化,刑罚是其次又其次的事,教化是本,刑罚是末。
第二,预先不告诫,临时要检查成功没有,就是暴,仓促没有余地即是粗暴。比如修一个工程,事先并未说要求什么时候完工,但突然一天来检查完工没有,就是粗暴。
第三,开始下命令好像不急,但要到时间了又像很急迫,完不成则要受罚,就叫贼。“贼”即迫害。好比考试的时候,开始监考老师说不要紧,大家慢慢做,不要急,三小时以后才交卷。过了一个小时,监考老师就说收卷子了,不准做了,马上收,不交就作废,这就是害人。
第四,至于说给人财物,凡是必须要给的就给,不要在出纳的时候显出吝啬的样子,不然就像有司一样。有司这里指小气,为政者不应在当拿的财物上显出小气。
以上引用来自李里《论语讲义》。
李里老师进一步注解——这一段是孔子比较系统全面地给子张讲的为政之道。前一段讲孔子及孔子以前历代圣王的为政之道是承上,这一段孔子给弟子讲为政之道是启下,两段合起来则是承上启下,讲了孔子以前、孔子以后儒家一以贯之的为政之道,也集中展现了儒家的政治主张,这两段放在《论语》的最后一篇,可谓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最高明的从政者,经常有这种机会,给别人很好的利益,大家获得福利,而对自己没有什么牺牲损害。但是有的人,对这一类的事,往往不干,譬如有一个人来办事,或请求什么,而有些公务人员连多讲一句话,指导人家一下都不干,致使许多人埋怨,结果这些埋怨都归到领导人的身上。
“惠而不费”的事情该多做,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随时做得到,又岂止为政!
最难的是“劳而不怨”。大家常说,做事要任怨,经验告诉我们任劳易,任怨难,多做点事累一点没有关系,做了事还挨骂,这就吃不消了。但做一件事,一做上就要准备挨骂,“劳而不怨”,我觉得难在任怨。
“欲而不贪”这句话很有道理,人要做到绝对清廉,可以要求自己,不必苛求任何一个人。人生有本能的欲望,欲则可以,不可过分的贪求。中国文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主张大公,但也都容许部分私心的存在。
“泰而不骄”是指在态度方面、心境方面,胸襟要宽大,不骄傲。
“威而不猛”,对人要有威,威并不是凶狠,一个人的修养,真有威德,人家看见自然会害怕,这是威,而别人的害怕,并不是恐惧,是一种敬畏、敬重之意。如果“威”得使人真的恐惧,就是猛了。我们看历史上许多人,一犯猛的毛病,没有不失败的。
这五美包括了为政和作人处世的原则,我们自己对五美作了解释以后,看孔子的解释,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等于现在的民主政治,就老百姓所需要的,所要求的福利而利之,这就是惠而不费,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同样的使用劳力,以对老百姓利益有关的事而劳动老百姓,就不会有人怨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所要求的是仁,而得到了仁,还有什么其他的贪念?所要求的正当本分,而达到了目的,就没有分外之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之人处在任何环境当中没有多与少的观念,如待遇的多少、利益的高低等等观念,也没有什么职位大小的观念,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轻慢,一件小事情,往往用全力。佛学中有句话非常好:“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
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下面讲到态度:“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还是就外形论,关于内在的意义,我们说过了。现在根据文字表面来说,一个人衣冠端正,礼貌威仪都到了,别人无论是远瞻或近看,各个都生敬畏之心,这就是威而不猛的道理。
四恶
对于五美,在我们自己的研究以及孔子本身的解释都了解了,下面是孔子解释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对部下,对学生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教导他,他做错了,我们要自己负责。人并不一定对任何事情都有经验,而教了以后,改不过来,才可以处罚他。
“不戒视成谓之暴”,这个“戒”就是告诫。对部下事前不告诫他,到时候又要他拿出成果来,要求太高,不合情理,不可以,这就是非常要不得的事。
“慢令致期谓之贼”,对于法规、命令,处以轻慢的态度,不在乎。“慢令”就是现在所谓玩弄法令。“慢令致期”,自己玩弄法令,而希望别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符合你的期望,这就是贼。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政之道,一切事情都要想到,我所需要的,别人也需要,假使一件事临到我身上,我会很不愿意,临到别人身上也是一样,这是“犹之与人也”,比之自己与人家相同。
“出纳之吝”——为政与经济分开来——就是怎样节省或放开来用,这个分寸,各有专门负责的人,该用则用,该省则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