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时下青春片泛滥,但大众审美决定电影市场走向以及题材定位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有买就有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尽管一再吐槽青春片狗血,但其实很多都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模式被拍得太多,一些梗被用的太频繁,夜路走得多,当然会见到鬼。这部《年少轻狂》就是一部青春电影,确切的说是一部非典型的青春片简言之,这是一部还算跟随市场脚步的电影,用句大白话来说叫做入流之作,其中该片与市场上常见的青春片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先说不同之处,《年少轻狂》作为一部主流青春片,与时下很多青春电影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模式方面,内地青春片的模式一样,乃是当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遗毒,从高中到大学,再到步入社会,我们称之为“三段式”其中这些电影的主题是几乎一致的,用《匆匆那年》的主题曲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如果“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俗话来形容就是“套模板”,在这个模板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洒狗血”,张三爱李四,李四爱王五,张三和王五撕逼,多年之后见面缅怀“我们都老了”,这就是狗血。
这部电影在模式上玩了一次跨界的新意,都是青春电影,但并没有模式化,该片的故事有些类似西方美式青春喜剧,如《X计划》或者《猪头逛大街》。都是聚焦短时间内,如一晚或一日之内的人和事,以局部故事深化主题,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美国独立导演凯文·史密斯,其主要作品如《疯狂店员》、《白烂贱客》、《拍档侦探》等都是这样的故事模式,既具有非常有张力的故事性,也能通过夸张的戏剧情节故事探究美式文化的精髓。这部《年少轻狂》故事就是类似这样,主体讲述一帮大学生毕业之前一刻的疯狂,以校园中三条故事线为视角,这个做法不算新鲜,但在内地青春片市场上却是极为少见,众所周知,青春片中两大主题情怀与成长在这样的故事中缺少立足点的,传统意义上的三段式才是主流,但在本片中也是“三段式”,只不过是横向的,以一刻的疯狂如何体现青春电影的固有主题呢?
本片有点类型西方青春片的故事,一方面在于几位主角的定位,在这三个主线中,郑恺的周游是典型的天才宅男,不务正业但每次成绩好学校也没有办法;陈妍希饰演的樱子属于那种呆呆的宅女,很傻很天真那种。包贝尔和孙坚饰演“多余组合”又是那种典型的屌丝组,总想吸引眼球无奈智商余额不足。三组角色一个共同点就是情商比较低,平时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这与内地那些俊男靓女组成的青春片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在该片主线故事彼此独立又相互交织,一个简单流畅故事,在开场设立一个故事目标任务,以主线内容来烘托气氛,最后完成主题的深化,比如《猪头逛大街》,目标任务就是买汉堡,主体内容是从家到汉堡店沿途的遭遇,主题是美式青春的夸张演绎。本片也是如此,目标任务就是毕业舞会,主体内容是毕业前几个小时各组角色的所经历的是非和情感波折,主题依然是激昂的青春。
这部电影就是这么简单,关于青春电影的主题之类并没有依靠传统青春片那样的三段式,而是着重体现了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疯与狂,颠和痴,自由和奔放,其中融合了笑料和伤感,意在突出毕业前的疯狂一刻。同时以此为载体,让观众通过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产生的特殊背景,进而引出青春电影的两大主题,成长与情怀。因此本片作为一部青春片,在传统主题方面并没有直接呈现,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故事中去按图索骥。这也是能让本片在青春电影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一个崭新的模式去讲述过往的故事,以享受青春的懵懂,享受青春的炽热,珍惜校园的时光为故事内容,与那些举着高大上的旗帜、模式化的怀旧、或燃情、或励志……的青春片不同。电影本意让观众看清,我们当年都很荒唐。退一步讲,青春片多数是围绕青春时期这些荒唐事展开的,其中情感要素为重,但人与人的情感沟通其实就那些事情,并不是本身具有狗血属性,而是拍得太多,会让观众感到千篇一律。还记得引领青春片风潮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经历和如今的模式差不多,但没人吐槽狗血。
《年少轻狂》值得肯定的一点在于,本片的中的青春不是用来缅怀的,而是用一个简单轻松的故事,让毕业前最后的疯狂体现青春的价值,让观众通过故事本身的吸引程度,在看完电影之后从故事中寻找当年的情怀,进行二次回忆的消费,所谓的缅怀青春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的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