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
我用写作的方式和你交流,希望我们都得到释放
如果你也想入写作这个坑
或许可以看看
写作这件事,我更喜欢称之为“写东西”,区别在写作两个字有一种仪式感,写东西听上去比较随意,没有压力,也就会更利于你对文字的发挥。
在这个人人都能写点东西的时代,很多人都入了写作这个坑。但是仍听到很多人都会说没有灵感,写不出东西。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一样。
不过,如果一些奇葩事集中在一段时间爆发,或者自己看的书或者讯息比较集中,写东西就能信手捏来。
不看不写不感悟,自然词穷,写不出东西,聊不出深度。
在我看来,写作能力这个事情如何提高,除了读,想,悟,写这些之外,还有就是你是不是每天都在开挂一样的主动思考,以及询问初心写作对你的意义。
这两点是决定你自己到底在要写作的路上走多远,走多久的重要因素。
我的初心
初中的时候买了一本书叫《林语堂的半半哲学》,他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那个年代,能够双语写作的人没有几个,林语堂就是其中之一。
而那本解读林语堂中庸哲学的书在我内心埋下一颗种子,在某一天忽然冒出来问自己我的处事哲学是什么?
于是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就被自己串起来,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也当做生活的纪念。
所以,提高写作能力之前不妨问下自己写作的初心吧,能力总是慢慢提升,但需不忘初心。
灵感
不如先来说说灵感这回事,今天看文章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灵感的本质是自己的大脑长期以来一直在背景潜伏尝试计算归纳出一套“演算法”。
说通俗点就是,灵感就是所见所感所悟的碰撞,从起因到过程至结果的演绎。写作写的是自己的想法和逻辑。
如果你没有灵感不妨看看下面的建议:
读
做文先做人,学问即人生。
季羡林老人家的自传,谈到读书和做人,开篇序言就引用了张元济先生的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读书和灵感的关系,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眼睛看的东西少,进入脑子的东西再过滤一层就更少,有朋友说都不知道自己每天写什么,那我问她你知不知道你每天都看了什么,如果你没有输入,哪里会有输出,何况还要经过脑中一番折腾过滤呢?
悟
如果你看过奇葩说,并且知道柏邦妮,她的每次辩论风格都说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之前不知道她是知名编剧,也不知道她到底有多厉害,直到偶然在一篇文章里看到对她的采访,对她的喜爱才油然而生。
其中提到她是如何进行写作的,她说:写作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技巧,永远是你的真诚。你当时特别想要表达,不吐不快的东西,这个是最重要的。你所有的技巧别人假以时日都是可以训练得来的。那个东西不是你的本质,你的本质是你不吐不快,备受触动的那个东西。
如果你自己没有好奇心去追问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出来的东西如同嚼蜡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果你也喜欢并想要开始写作,有事没事多问问自己,多找找人生,多看清事件背后的力量和本质。你一定会收获更多。
移
这指的是强大的迁移整合能力。想到一个事情是不是会追根溯源决定你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前段时间朋友给我推荐了电视剧《好先生》,他说自己被剧中孙红雷的人物性格和做人处事方式给折服。他的力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花了2天刷完了这部剧。
大男孩说要和我讨论剧中人物性格,于是在分析完孙红雷和关晓彤饰演的角色性格后,我又给他找到了这部剧的相关报道,而后又找到了该剧的吐槽点、收视率、正面与反面评价,分析了电视剧会火的社会现实因素以及人物性格背后的表达意义。你笑着说,这样也太累了吧,其实不会,当你想要探寻某个现象背后的意义或道理的时候,顺藤摸瓜的探索会让你感觉到非常充实。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没那么容易。如果你自己的思维框架都是只停留在表面,又怎么会写出有深度的东西呢?
最后,关于写作,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和自己对话。因为你的经历不一定会打动所有人,只会有一小部分人会庆幸遇到你的文字。其实,哪怕只有一个人看我写的东西,并提出中肯的建议,也会觉得很满足。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句话给我很大的触动那就是If you write for yourself,you'll reach the people you want to write for.
所有的文字都是从内心出发的,关注自己的初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