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
加入的那些微信群,很多到后来都没什么声音了,最后总是归于沉寂。
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加入到太多的微信群中,每天打开微信,除了寥寥几个熟悉亲友发来的一些消息以外,其余基本都是一连串的群消息未读提醒。
看着这一竖排的小红点,瞬间让人产生一种信息获取的焦虑感,生怕错过了一些重要信息。手指赶忙点进去,结果往往又会大失所望,因为这些消息很多都是广告。
群里偶尔也会发起一些比较热烈的讨论,但是扫几眼就发现谈的也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着就那么几个固定头像在活跃跳动,忽然发觉就是想插进去谈话也没处下手。
就拿我个人举例吧,我是一名码农,因为喜欢钻研新技术,所以会经常参加一些线上或者线下的技术分享会。这些会的最后,一般也会把大家拉到同一个微信群里方便后续交流。
除了这种类型的群以外,我也被身边的同事、好友拉到其他不少的群里,包括工作群、兴趣群、资源群等等。几年下来,数一数手上竟然都加了快五十个群了。
看到加了这么多群,一开始当然还是很开心的,心想竟然能认识这么多人,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群数量一多起来,负担也就开始重了。最典型的就是,每天打开微信后,就要面对如此众多的小红点提醒,让我一次又一次产生怀疑:我到底是点开还是不点开?
对于一个深度强迫症的人来说,这些小红点是绝对无法容忍的,所以,一开始我对每条群信息都是必查的。但很快就开始败下阵来,因为我发现,群里信息的质量实在是太低了。
就拿技术交流群来说吧,一开始那时候确实非常活跃,大家每天在群里热烈讨论着技术话题。但是好景不长,当活动结束以后,很多人开始渐渐沉默。不过我也觉得合理,毕竟大家入群的主要目的就是参加这个活动,当活动结束后,人走茶凉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但是我还是有点想不通,那些资源交换群、兴趣群、交友群怎么也维持不了活跃度呢?按理说,这些群里的需求都应该是常态化的啊,它们是有长期存在的基础的。那为什么九成九的微信群最后都凉了呢?
作为一个爱琢磨的人,我觉得这个现象非常有研究的必要。所以我们现在就来深入剖析一下。
首先,我觉得群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群里的人群属性实在太复杂了。大家都是抱着不一样的目的来的,你很难说得清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大家如果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需求,最后的结果就是众口难调。
最直观的体现就在:有时候群里部分人在热烈的讨论着一个话题,但其余大多数人都是在冷眼旁观。这就说明群员之间的利益和兴趣不一致,你觉得很有意思的话题,在他人看来可能毫无吸引力,甚至还会觉得烦躁。
第二,即使有的群在加人方面做了严格的限制,使得群成员间的相似程度更高,入群的人基本都有一个近乎相同的目的。
那么这样的群,本应该运营得非常高效,但是因为缺少长期的价值内容的输出,没有日常话题,也没有引动群员之间的互动,最后也都渐渐归于沉默,我们很多群就是这样荒废的。
最后,也是最令人痛恨、最令人无奈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广告信息的骚扰。频繁的广告会拉低群员对整个社群的印象和归属感,甚至让群员生出一种处在垃圾堆里的错觉,渐渐开始对社群失去了本来的期待,最后屏蔽群消息,甚至退群。
可以说,发广告是社群走向死亡的罪魁祸首。
在分析完原因之后,应该怎么制定出合理的措施,来更好的运营社群呢?针对上面的三条,接下来我们一步一步给出策略:
首先在群员管理上,一定要严进宽出,做好对每个人的筛选,确保大家出于同样的目的进群。此外,还要定时对群成员进行更新,踢走一些不活跃的成员,再增加一些新的成员,为社群添加新鲜血液。
第二,要主动去制造话题,定期分享群员感兴趣的话题和干货,促进群员之间的交流互动。
第三,针对防不胜防的广告问题,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避免。我现在用的宽脉名片小程序,就十分的好用。像在微信群里,广告消息发了以后会长期留存,除非你用新的消息把它顶走。但广告消息始终还是停留在那个位置,坏影响终究还是传播出去了。
而在宽脉名片提供的这个社群里,当有人发了广告以后,群主可以直接把这个信息删除,将广告的恶劣影响消除到最少。而且群里消息的发送,参照的是传统论坛的形式,也避免了对其他成员的干扰,非常好用。
相信只要跟着这三步走,你的微信群也能运营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