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故事》是2001年在HK上映的麦兜系列的首部电影,它以贴合HK市民生活的视角,平淡哀伤、衔接现实的旁白,和相比之下基础小白的技术,获得了战胜魔鬼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票房,并且摘取了金马奖最佳动画片等多项荣誉。
我默认《麦兜故事》不足称为子供向动画作品,毕竟童年的我就像课堂上搞不清状况的麦兜,小小的脑袋理解不了太多逻辑,对于没有故事、没有道理、不走寓言套路的《麦兜故事》,我曾经万般疑惑。事实上,《麦兜故事》是一部属于大人的寓言,是属于有过“软绵绵的童年”也有了“硬邦邦的成年”的人们的。成年的我和所有为之感动的“票房”们,被动画中一种高度本土化的叙述所打动,如果说《千与千寻》是尚且对受众口味有所要求而地域包容性强的作品,《麦兜故事》则直指HK这座水泥森林的草根市民们,剖出人们内心世界的共同部分,比如幻灭的梦想、泡汤的努力、平凡但构成个体全部温暖的亲情。它是画风可爱、不求甚解的童话,更是温和坚定又使人泫然欲泣的剖白。
动画中最著名的小故事——麦兜梦寐以求的马尔代夫之旅,代表着所有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向往和希望,只不过,小朋友的希望有如梦中的诗篇,纯粹美好,是“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坐落于印度洋的世外桃源”,为了实现它,即使是最大的痛苦——吃药,也没有什么的。这种小朋友的希望对于现实的困难和荆棘毫无认识,又在成为大朋友的不可避免的困难和荆棘中,一步步从“软绵绵”的变成了“硬邦邦”的。又比如小麦兜曾经怀抱着“通过抢包手夺取奥运金牌”的理想,怀抱着“不管多不容易,都要试一试”的坚定,可“没有奖牌、没有对手、没有比赛”的现实使得麦兜辛苦习得的十二路抢包手无处施展。再比如麦太太对麦兜的寄望,“很聪明念书很棒,又或者是不聪明但是很能干,又或者是很帅很帅,又或者是不聪明不帅,只要福星高照,一辈子走运,什么事都能逢凶化吉就好。”可随着麦兜的长大,这些寄望全部化为了泡影。有的时候,连已经实现的希望都能给你当头一棒,就像麦兜寤寐思之的火鸡,从梦里来到现实,占据了麦兜的半年时光,最后从梦里到了垃圾桶里。
《麦兜故事》常常故作轻松地讲一些逗乐的小相声,可又仿佛一个基调悲戚的故事,并不好笑。它说,“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没去过马尔代夫,也没有张保仔宝藏。原来愚蠢并不那么好笑。愚蠢会失望,而失望也不好笑。”麦兜的成长史与我们何其相似?我们并不乐于嘲笑自己的失败和平凡,也并不乐于讨论自己的“不聪明不帅还不走运”,更不乐于面对亲人逝世的回忆。动画片怎么能不逗乐呢?可它就是不逗乐,还揪住了我们的衣领,要我们拿出一生的遗憾来与它共饮。于是,“硬邦邦”的观众们被击中了,为那些曾经“软绵绵”的希望。不断缩小的希望和日渐习惯的失望构成了现在的我们,我们不再奢求希望的实现,可我们还怀念着希望本身,所以为这动画掉了好些眼泪。
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还真是不怎么样呢,好似从“软绵绵”直奔“硬邦邦”而去,努力了半天,好像什么都没有。可是,那逼仄寒酸,却最快乐、最美丽的幼稚园,那漂亮温暖的火鸡之夜,那虚假而灿烂的马尔代夫之旅,被珍藏在麦兜的记忆中,因为被保护而软绵绵的童年,也什么都不算吗?平凡、强大、无所不能、简单粗暴、望子成龙的麦太太,就是我的母亲——我避无可避——这个清晰的、集合了众多特征的形象摆在观众面前,毫无偏差地与我们的至亲重合了。麦太太的寄托在麦兜身上的希望落空了,那些直白的两句式“睡前故事”也没有起什么作用,“努力-成功”的寓言逻辑在现实中失败了。可是,麦太太对麦兜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我的母亲是相同的:倾力创造的“马尔代夫”、为了一个小小期待买来的火鸡,还有那封饱含质朴爱意的信——“有一天我看见他抢包子,抢了一个奥运金牌,那就是一个母亲所能拥有的最大的安慰。孩子的才干,让全世界都知道,父母愿意做什么事都行。”
《麦兜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努力-成功”的逻辑联系,坦荡荡地讲一个现实故事,而不讲寓言。它只是要我们哭吗?也不是的。“纸能包得住鸡吗?也可以吧,特别是小小的一块时。”有的时候,努力也不一定行,有的时候,即使努力都不行也不要紧。没有谁能真的一帆风顺,况且人类本性是欲壑难填,或许敢于希望才是最大的快乐。毕竟,“一只火鸡的味道,在将要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失败、肥胖、离别,都是真实的,但麦兜那漂亮温暖的火鸡之夜、冠着马尔代夫之名的缆车之旅、那双十二路抢包手练就的巨型小腿,都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