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了上百年时间筛选沉淀下的经典,总是能让人收获颇丰。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于1850年完成的《人生的智慧》一书,给恰处于青年容易浮躁年纪的我极大启发。正如书名一样简单直白,叔本华从实用角度接地气地对世俗生活做了一番论述。
1、浮躁的青年追求什么
90后的我们现在或初入社会对一切感到新鲜,或追随职场老人的步伐于酒局饭场间觥筹交错无法自拔。然而,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没有酒局饭场的喧闹,你是否会发现那些看似热闹的应酬背后是人们对独处、对被所谓的圈子抛弃的恐惧?也许,参加这样的聚会是为了快乐,但是反问自己,你真的从中收获快乐吗?
1.1人生三种基本的快乐
书中提到人的快乐分三种:
1、来自生命的活力,食物、饮水、营养、休息和睡眠;
2、运动的活力,比如散步、慢跑、格斗、舞蹈、击剑、骑马和类似的运动上的追求;
3、感受力,譬如观察、思考、感受或者对诗歌、文化、音乐、学习、阅读、冥想、发明、哲学等其中之一的兴趣。上述快乐的力量越是能让我们变得高贵,这种力量能带来的快乐就越多,哪个人不会在自己进步的同时感到开心呢?
来自感受力的快乐比另两种基本的快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因为很大程度上说,另外两种快乐在其他动物中也同样存在。正是这种在感受力方面的优势,把我们和其他的动物区分开来。
1.2快乐的源泉应从自我中寻找
我们常说有的人生活过得很充实,因为他从自己忙碌的生活中感到幸福。其实,这是因为,作为个体,他的内在有幸福的源泉,而依赖个体内在的幸福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消逝,所以外界环境的变化一般不会消减他的幸福感。
外在的快乐之源即便能让你感到满足,但它本质上是极度不确定的,含糊,危险,稍纵即逝,全凭运气;即便是处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这种幸福也很容易消耗殆尽;况且这种耗竭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幸福并不总是触手可及。
2、宝贵的闲暇时间
人们总是抱怨工作忙碌,空余时间少,但当真的空闲下来时又不知所措——“空虚”、“寂寞”这类词就不断从他们口中蹦出。
闲暇——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和意识在自由地享受的时间——是生存的其余时间(即为生计奔波余下的时间)结出的果实。它是如此宝贵,而大部分人却是通过虚度光阴,愚昧无知地将它排遣。
2.1如何利用不被干扰的闲暇
人最大的富有是内心的富有,利用不被干扰的闲暇来发展和健全自己的知识,正是享受自己财富的一种方式。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探知他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从看QQ好友空间动态到每日刷朋友圈,生怕遗漏掉一条精彩的动态;在没有新动态时,转而打开新闻客户端看看社会热点新闻。在人手一台智能机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指尖动作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这恰恰暴露了人们内心的空虚,因为,一个拥有独立个性的人不会表现出对朋友、家庭、周围人和社会的无节制的关注与兴致。
被上天赋予了智慧的财富的人们,是最幸福的人。显然,主观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要大于客观;无论是怎样的客观,它们都只能是间接的、附带的,只能以前者作为媒介。所以,内心富有的人对待自己的闲暇时间就如葛朗台对待自己的金币一样吝啬,因为从那不被干扰的闲暇中,他能发展和健全自己的智识之力,这正是他享受自己财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对闲暇的利用,他在生命的整个进程中,他成为了自己。
3、学会独处
生存于社会中的第一条件,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忍让,而社交越频繁,人也越容易变得无趣。只有独处时,个人才得到真正的自由。也只有独处时,每个人才真正成为自己。
遗憾的是,很多人害怕独处。在独处时,可怜虫往往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不幸与苦难,而智慧之人却因自己的智慧而快乐。究其原因,还是自身拥有的太少,内心不够强大。所以为了获得他人的陪伴与认可,他便变得殷勤,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学会独处从心态的改变开始,带着稍许隐居的心态进入社会,去学会即便身边有人陪伴也能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孤独。生活终究会教会我们一些道理——它如火焰一般,聪明的人总是和它保持一定距离;那些像傻瓜一样靠得太近的人,会在被大火烤焦时才跑开,独自躲在孤独中颤抖与抱怨。
尝试偶尔的独处吧,要知道,一个人终究能指望的只有自己,主动适应总比被动接受好。尝试利用那不被干扰的闲暇时光,健全自己的知识,享受真正的财富!
本人古米莱,90后码字爱好者,期待与读者共进步^_^
微信公众号 橙子书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