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受到国人的敬仰,就在于他的教育主张更符合于我国的国情,他的教育更倾向于“人”的发展的教育的核心理念。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培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有德行的人、能自主获得幸福的人而努力思考、探索、践行。换言之,他的教育将“人”永远放在教育的中心,认为一切教育活动指向了“人”。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与其有相似之处,相通之处,并对我们的教育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纵观教育之发展规律,教育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学问。但凡好的教育都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因此,做老师的,我们就需要经常性的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从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等去探索人的成长和变化之规律,帮助和实现人的成长,才能深入教育的灵魂,也才能抓好“人”的发展和教育提供帮助。
如果我们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作为目标来追寻,它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明显的标志:一是要没有选择地爱每一个孩子,不能带有其“功利”之心;二是要认真地研究每一个教育难题,始终以科研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三是要有独立思想,有自由人格,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以培养共和国公民为己任;四是要坚持读写,如饥似渴地阅读,同时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用自己的爱心与智慧把自己的教育缔造成一个伟大的童话。
其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其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不在少数,也都在默默无闻的做着教育家所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业。虽然很多的老师终其一生也成不了教育大家,甚至连最基层的名优骨干教师都做不上。但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潜心教育而躬耕于丰茂的教育原野,对教育专注而投入,营造了一个基本的春天,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们播种希望,育出新苗,开出鲜花,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风景。
随着国家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的发展也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就当前教育发展的培养目标上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随之而来的关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学科素养,专业与敬业,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要求教师必须缩短教学与研究的距离,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让教走专业化的路径。成长为像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样子。
首先,热爱教育。教师热爱教育,就应该主动的去研究教育,在积极的探寻中去发现教育发展之规律,原理,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用科学的方法去培育新人,不断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积极的努力。深入理解学科领域的课程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最前沿的课改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于实践,啃读专业书籍,持之以恒的用阅读指导实践,走出一条适合于学生成长的发展道路。
其次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的前提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教育之无限可能。给他们搭建平台、舞台,不排斥差生,不苛刻学生。实际上,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相信孩子,把孩子置于舞台的中央,给予他们以微笑和掌声,包容和认可,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给他们探索发现的不竭动力。把孩子当做孩子看,把孩子当做孩子来教育。这样,我们才能收获得到成长的美丽。
再次是热爱阅读。用专业理念引领课堂教学,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与大师进行对话,以至于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为此,我们必须阅读专业经典,阅读社会经典。将读书与读人结合起来。研究好他人,研究好自己。与高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借助于反思、写作,把思想记录、沉潜,把经验总结。成长自己,成全他人。因此,通过阅读打开心扉,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让阅读成就美好,让阅读成就教育。
总之,要缩短教学与研究的距离。不应以完成任务为己任,做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的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常性的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的工作,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不断的提升专业素养,从实践走向教学与研究,走上一条成就幸福的教育之路,更是成长为一个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