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首期始于2010年1月15日。之前看这类节目,也不过是拿遥控器换台时碰巧看到然后跟着看过一两期。那时懵懂,对婚宴嫁娶并无太多兴致,看热闹似的走马观花,看完也就罢了,没有太多感觉。
最近对孟非特别感兴趣。先是他在《金星秀》里表现出的睿智谈吐使我对其人产生了深入了解的念想,随后读到他的自传《随遇而安》觉得颇为写实,文笔也很生动,为更好地呈现他的人物形象,便想到去看看使他一举成名的《非诚勿扰》。
在播放器里搜索《非诚勿扰》,令我讶然的是搜索引擎里出现的是这个节目17年的最近一期,也就是说,从10年到17年,该节目竟持续播出了七年之久而且仍将持续下去。没有两把刷子是不会有持续捧场的观众和人气的吧。索性不再思考,直接点开了最新一期。
“有请主持人,孟非!”西装革履的孟爷爷先行出场,和嘉宾稍作寒暄之后就进入正题。男嘉宾“从天而降”,“由下而上”、先腿后脸的出场顺序给女嘉宾以及众人留下期许的空间。有帅气的男嘉宾一出场便会博得女嘉宾的一声惊呼,毫不掩饰的激动和主动的寒暄让人深感颜值的重要性。仍旧是一样的“套路”,虽然时隔多年,节目的环节设置还是保留了下来,纵使多年未看,也还是迅速唤起了记忆,马上熟悉了规则。
先是“女生特权”经过了“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这三个环节,若还有女嘉宾为男嘉宾留灯,则此时才进入男生特权,由男生在心动女生和留灯女生之间选择去留(有时这可能会是同一人,但几率较小)。
这么看来确实是遵循了“女士优先”的原则,女嘉宾心里都给自己潜藏了一个理想对象,身材、身高、家境、恋爱经历,一个个排查,稍有不符就果断灭灯。
看着看着我就开始不解,话说虽然同样身为女生,我却读不懂女嘉宾的心思:明明前两轮都好好的,一到第三个环节大家就开始“啪啪啪”灭灯,看的人好不尴尬,准备的VCR还没播完,灯已灭得一盏不剩,男嘉宾只能在陈奕迅“淘汰”的旋律里遗憾退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吧,只能是这样。
24位女生一进场我脑子里就自动弹出一个词--Amazing!好多女生也就才二十二三岁就已经开始走相亲这条“捷径”,而且还是这样一个大型相亲节目。和早些年不同的是男生女生的质量都有所提高,更有甚者一场里所有的女生学历都是硕士及以上。
也有大龄的女生。最大可能是34岁,据本人说是因为父母从小就教育上学期间不要谈恋爱,以至于读到了博士、未曾和男生相恋就已经步入了一旦开始就需要谈婚论嫁的尴尬年龄,甚至都要赶不上婚嫁的末班车。
看了两期我也看出个大概,相亲相亲,但其实也并非对等,或许男生有心,但若女生无意,灯一灭,就算感天动地旁观者看得恨铁不成钢也别无他法,只能灰溜溜离开。而女生又是苛刻的,大家似乎不是奔着恋爱去的,而是直指婚姻,每个人年龄不论大小,都想要一个帅气多金的完美情人。男生要事业有成,要专一,要帅气,要家庭结构简单,女生要温柔体贴,要善良,要美丽,要落落大方。每个人都不愿等,都奢求一蹴而就的“爱情”,不如说是关系吧,家庭关系。
我看到一开始被留了好多灯的男嘉宾在最后一个VCR里他妈妈提到一句“他是两兄弟中比较坚毅的哥哥”一句话后,全场十几盏灯几秒内相继落得只剩三盏。值得回味。还有一个男生说起自己六年前因年轻时不懂事辜负了一个女孩后,出现的情境和上述情况别无二致。人们的刻板印象在这里就表现得尤为明显,似乎一开始就不能做错,做错了就不可原谅,像块烙刻在骨子里的标签,穷其一生不可磨灭。
还真有一个帅气多金的男生,33岁,事业有成,在选择女生的时候看得不是大多数男生选择的“素颜照”,而是出国经历,最后他牵手成功的是一位和自己同样优秀的干净利落的女生。
所以灰姑娘还是不要一直幻想着王子的眷顾,要知道,王子眼里只有公主。
这种相亲节目我也不知道该做何评判,男生女生的资料都是主观的,感情经历也由自己交代,仅凭几段VCR怎么判断真假?而人品、性格、是否适合自己这些因素不经过长时间接触又怎能妄下定论?
不知道参加过《非诚勿扰》且牵手成功的男女嘉宾有多少走到了一起,总觉得这样的缘分说起来未免太过牵强。像薛之谦歌里唱着的“该配合你演出的我尽力在表演,像情感节目里的嘉宾任人挑选”,什么时候我们仓促到连对的人都不愿等,仅凭一档节目就可以托付终身?
纵使节目里有替男女双方考虑的“孟爷爷”,有充当红娘和调解员的特约嘉宾,可这说到底也不过是中国式相亲的地域扩大化表现,而节目经久不衰的原因可能是相亲近些年越来越普遍且深入人心所致。
相亲高效,它能在短时间内结合男女双方的条件迅速配对,而《非诚勿扰》跨地区、跨国界,实现了资源的充分整合,便于男女双方从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话又说回来了,有多少人最后嫁给了爱情?非诚勿扰,那“诚”指的是什么?什么才算作“诚”?他抱着一颗真心来了算“诚”,可最后打败他的不是他没有诚心,只是他家里有两个孩子而他是哥哥,他曾经辜负过女生他可能重犯,他是科学家可能古板,他……
有的切实存在,有的来自臆想。可它们都无关爱情。
童话里的故事很难在现实上演,没有水晶鞋的灰姑娘终究还是灰头土脸的仆从,内敛的男生不善表达好酒也怕巷子深。
大家越来越不愿浪费时间,或许是耗不起,也许是受过伤,每个人都一点一点缩回自己的壳子,放弃了所有幻想来接受这凭空出现的感情,这个丝毫不了解的陌生人。
奇怪的感觉。
也难怪,“热心的”亲戚审讯犯人似的一见面就一通问,家里也不停逼婚,工作太忙没时间认识异性更别提约会,好多姑娘学历越高眼光也越高,中国本来性别比就失衡,啊……
尴尬的时代,尴尬的我们。在生存的重压下好多人已然压缩了生活质量,甚至放弃了对爱的追寻。真是可惜。虽然仍旧年幼、仍旧怀抱理想主义,我还是想拿爱玲的话做个结尾: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的等着你,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 总会有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