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第三章,原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意思是,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是一以贯之。”可惜子贡没往下继续问,“何谓一以贯之?”或“何谓一?”究竟这个“一”是指什么?孔子没有明说,导致至今仍众说纷纭,无一定论。
在里仁第四篇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这一章里,孔子也说过“一以贯之”。可惜曾子只说了是,也没继续下问。但曾子自以为夫子之道是忠恕之道,其实是不准确,不能令人信服。《中庸》记录孔子说的一句话:“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说明忠恕离中庸之道不远,但不等于是中庸之道。所以曾子把夫子所倡导的大道归结为“忠恕”,理解有所偏颇了,只能说,“虽不中,不远矣。”所以,把这个“一”理解为“忠恕之道”就不准确了。
那么本章的“一以贯之”该怎样理解呢?“一以贯之”的“一”就是孔子之道,是仁道和中庸之道。所以,孔子好学博学,其中有一条原则准绳去贯穿各类知识,这就是符合仁道和中庸之道。 所以联系第一章卫灵公问阵,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俎豆之事合乎仁道,而军旅之事不符合仁道。联系第二章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穷合乎中庸之道,小人穷斯滥矣不合乎中庸之道。仁道和中庸之道,不仅是孔子学习的原则,也是他学习的内容。仁道和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一生所遵循的做人做事原则,也就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我想孔子在这里是想要跟子贡说的是,天道酬勤没错,但学什么内容,以什么为原则更重要,为什么要学要先搞清楚,学习的方向目标明白之后,一以贯之,才能事半功倍。从这里也可看到,仔细分析论语各篇章,其上下文是有联系的,有的联系还很紧密,不是随随便便的编排。
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孔子一以贯之的是仁道和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