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辈常说,有什么不合适?当初我们谈婚论嫁那阵儿不是父母说什么是什么,现在不也过得挺好?倒是现在的年轻人选来选去最后不是结不了婚就是闹离婚。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父母也没谈恋爱,在一起风风雨雨几十年,忽略那些小的磕磕绊绊,总体看来,还很和睦。没有到过非离婚不可的地步。
可你忘了,他们同在乡村,同认为该勤俭持家,同认为该养育儿女,同认为该,甚至同认为终身伴侣可以苟且。他们的价值观是相符的,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他们只孕育出这种价值观。
而价值观不符的时候必有争吵。比如说你爸爱喝酒,认为酒解千愁,你妈认为不该喝酒,喝酒就是不正干。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容忍对方,而在价值观冲突的时候,忍不忍结果都是一样。
我有两个朋友。一个是我室友,她在陌陌上和一个男生谈恋爱,那男生无论论长相、论学历,都很可以。两个人都想谈恋爱,便约定在一起。刚开始聊天的时候,两个人都聊一些特别没营养的东西,也开心快活。可渐渐的牵涉到各自的生活,分歧就产生了。那男生喜欢用好的东西,衣服、裤子要名牌,对iphone7独有情钟。然而一个大学生在没有父母经济支持的情况下是很难买到好手机的,男生便想到了分期付款,他打工、他兼职,这些女生都不反对,可他问我室友借钱,问:“媳妇儿,你愿意跟我一起分期吗?”
这时我们都警惕了,提醒室友:如果不能接受他强烈的物欲就不要再跟他在一起。长痛不如短痛,即使我们现在容忍,以后反反复复的价值观冲突也是忍不了的。
来自农村的小姑娘自然不会有那么强烈的物欲,手机能用一般的就可以了,衣服不要质量太差,但牌子太知名也没用,吃饭不要去高级餐厅,味道不见得有一般小店的好。
男生觉得问女生借钱没关系,女生觉得男生跟女生借钱就是不应该。真的是关系好就可以当哥们看?价值观在那儿摆着,怎么也不是这么简单。
我的另一个室友,至今还单着。我们每次一起去超市,她都指着一箱箱的货物跟我们说,“如果我有男朋友,我就让他给我买一箱。”去食堂吃饭,见一对对的情侣,室友说,“我要是有男朋友也天天让他请我吃饭。”下出租车,她说:“要是有男朋友跟我一起我就不用付钱了。”朋友收到男朋友送的礼物,她羡慕地看着朋友的礼物,说:“我也想有个男朋友。”朋友跟男朋友出去玩儿回来,说今天把身上的钱都花光了,她惊讶地说:“啊?他还让你付钱?”朋友慌忙解释,“不是,不是,他身上的钱也花完了。”可已经没有用了,室友断定,朋友的男朋友一定是个坏男朋友。
有时我们也调侃室友:“注定终生孤独。”可她依旧觉得女生跟男朋友一起出去玩儿是应该一分钱不用掏的。我想反驳她:“你以为养一个女生那么容易。”可想想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不是一顿争论就可以改变的。
还是一个和富二代谈恋爱的故事最有说服力。女生和富二代约会,本来想着去旁边的餐馆吃饭就不错,可富二代嫌餐馆太不气派。偏开车带女生到市区另一端的豪华饭店就餐,本来就是可去可不去的,堵车又很烦,车尾气污染空气,又浪费了时间精力,何必呢?到了饭店,本来两个人点五个菜就很可以了,可男生嫌不够,又加上了三个。根本吃不完,女生嫌浪费,就说打包吧。富二代说:“这些剩菜用不着打包,你要想吃,我再给你点新的打包。”
怕浪费,被说成了还想吃。价值观不一样,理解问题的方式就不一样,恐怕富二代再有钱,这个女生也很难和他再处下去。
我是父母的女儿,所以不会完全否定他们的观点。很多时候两个人确实是可以凑合的。之所以现在我们无法凑合了,不是因为好高骛远,不是因为人心不古。而是社会时代都变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面临着更多的价值冲突。我们有更多选择的能力的时候,我们会去选择努力,而不是屈从。父母年轻的时代,他们生下来生活轨迹也就确定了,他们在那个地点生活,在什么时候结婚,都算得八九不离十。而我们可以我们工作的地点,我们生活的方式,还可以选择自己嫁给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不必苟且。我们自我同一性整合的过程延长,我们探索发展的时间延长。当你很明确地知道你要找什么类型的人的时候,选择另一半就不再迷茫。
所以在还不老的年纪里先认识自己吧。判断对方和自己是否合适的前提是,自己有稳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