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Slash:我们该怎么鼓励学生“斜杠”》在几个圈子里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在不断的讨论与交流中,让我对“斜杠青年”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角度,打开了新的思路。
以下是精彩讨论分享:
谢伟老师:很认同您的观点。就像大前研一说的“T型人才”,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硬技能,才能有周边拓展(斜杠)的可能。而那个专业纵深,需要专业主义的努力。我很认同你的观点:“斜杠青年”,从来都应该是一个生涯目标。
金老师:我理解,斜杠的前提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或专业,然后将这种专注力迁移到其他爱好或追求中形成的一种新技能,是前一个领域的衍生。
曾老师:斜杠是基于核心能力的强大拓展出的多样化工作形式,那些进入了20%的领域的人更容易成为斜杠人士,并且这时的他们在每个领域都是20%的层次,比如高晓松。一个缺乏核心能力的人在任何领域都是打工,不是斜杠。尤其是在一个领域有核心能力并有标志性成果的,他们会收获更多的斜杠机会。
北森生涯李老师:如果我们把树人比作树木,那么小初可能是发展根系,到了高中已经开始发展主干,大学应该以发展主干为重,获得高度,争夺阳光,在一定的高度后开枝散叶,蔚然成才。这一个道理,我是在读完歌德对话录才领悟到的。
任老师:非常同意这句话“一个斜杠青年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在持续、长期专注于一件事的前提下,在此基础上再去拓展”。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对专业的专注是非常重要的。每个阶段的生涯发展都有其核心任务与核心角色,以核心角色的发展带动其他角色的发展,斜杠自然发生。
如果用生涯发展的阶段论去解释,“斜杠是自然发生的结果”的这个观点就更容易理解了。
个体生涯的发展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涵盖了一个人的童年、青少年、壮年、中年和老年。每个阶段都有核心任务。我们的学生处于生涯的探索期,探索期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体验、试错和探索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性格、优势与能力,探索专业、职业、职位等外部世界。这个体验的探索过程,就可以被看作是培养“斜杠基因”。
在不断的体验中,如果找到了自己的所爱所长,就会进入建立期。建立期的核心任务,是要通过不断的修炼,在自己的领域持续精进。当这个领域精进到一定程度,足够游刃有余,才有时间、精力、资源和平台向其他领域延伸,“斜杠”也就自然发生了。
比如韩寒,他是作家/赛车手/导演,但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作家,在成为了知名作家以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圈子、人脉、资源,又会成为下一个斜杠的粘合剂。
把每一个阶段的核心角色先扮演好,再去带动其它角色,斜杠就变成可能了。
你也许会问:只要保持足够的专注,就能让斜杠自然发生吗?有很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专注的一辈子,也没斜杠出啥来啊。
没错,因为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形态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斜杠青年,你要做的还远远不够。
你要有“T”的坚实的底座和基础,要有自律而坚定的自我管理,要不断学习、快速学习,要能为了目标持续投入努力,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建立起跨界的视野,更要有跳出舒适区、敢于跟自己死磕的勇气!
浅尝辄止的多元体验,不能带来个体生涯质的飞跃;而跨界本身有风险,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能力和精神,斜杠仍然不能持久。
想起学习与自我成长的721法则:我们所学的知识,通过课堂学习或者阅读能掌握的只有10%,而通过专家指导和同行交流可以增加到20%,剩下的70%则需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去持续精进。
用输出倒逼输入,是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最好方法。
你想成为斜杠青年吗?新的一年开始,别让自己太舒服,一起磕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