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在哥伦比亚成立了一个小组,叫统计研究小组。它的任务是为美国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做服务。小组里面有个天才数学家叫瓦尔德。
军方当时给这个小组提出一个难题,想在飞机合适的地方装上装甲,但是要在防御性和机动性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装甲装的过多会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还有耗油量。军方希望数学家帮他们搞清楚哪个地方装上装甲最合适。
军方给数学家提供了很多数据。美军的飞机和敌军飞机交火之后回到基地的飞机,机身上中的弹孔比引擎上中的弹孔要多的多。于是军方问数学家们机身要装多少装甲合适。
但是瓦尔德的看法却和军方不一样,瓦尔德认为应该加强引擎部位的装甲配置,因为引擎部分中弹比较多的飞机都没回来,军方统计的只是回来的飞机,他们把返航飞机当作所有飞机的随机样本。
数学家把这种失误称为“幸存者偏差”,也就是你看到了那些幸存的,你没有看到那些失败的和消亡的。
初次听到“幸存者偏差”是我们混沌社长,贾光社长在讲创业七决的时候听到的。那时候听到了非常震撼,社长把我们从传说中的创业神话的幻想中拉回现实,让我们可以更加冷静地思考自己,批判性地看别人的成功经验。很多人成功了,就带有成功者的光环,似乎说什么都是对的。
从“幸存者偏差”来思考,那些失败的企业是更有参考价值,但是一般失败的企业是很少有人会出来讲课的,或者出来讲课也不一定有人会听。大家都喜欢听成功的故事,中国自古的文化就是“成王败寇”,这种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有些人经历过失败后面又成功了,也很少会讲自己之前几次创业失败的原因,他们也希望粉饰自己的成功,所以我们从别人的分享有时候也很难听到真正可以受用的东西。
因此“幸存者偏差”非常大的启发就是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些课程和成功人士的分享,搞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具体情况,以及别人分享的东西适用的边界是什么。现在好用的方法和东西太多了,但是弄清楚,这些方法的边界是最难的。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小智,大疑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