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唯快不破』最早的起源兴许是由春秋时期《孙子兵法》的九地篇中提到的“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
互联网时代把这个词再次推向浪潮之巅的当属雷军等一批互联网大牛了。
问题恰恰在于此。
在跟风如家常便饭的国内背景下,传统老板们都把互联网思维当成让企业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商界名人的任何一句总结都可能成为他们驱动战略的核心精髓。
当大牛们都不断反复地宣称“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快”,举出一大堆传统企业因为“慢”而日落西山的案例时,有几个人还能理智全面地去解读这个“快“的含义。又有多少人因为企业缺少点“快”的因素,为“快”而“快”呢?
笔者不是批判任何人,也无意指责这个词。问题在于,抛开特定的商业环境对一些「商业秘籍」的片面解读很容易要了自家小命。
先说说笔者经历过的真实案例吧:
背景:笔者曾运作一个高端移动内容社交项目,是主要项目执行负责人。项目刚启动,核心需求已痛点确认,产品原型还在画。公司主营业务不缺钱。
项目正式发起后的隔天Boss把我叫过去喝茶。
Boss: 招两个人放你事业部,一个摄影师,一个外联。APP内测期我们就该已经签约好一帮网红了。
我:……产品原型还在画, 我们正在甄选第一个版本的核心功能,现在招人太急。
Boss:昨晚我看了一下,就保留A/B/C三个功能,让产品下午画好原型提交UI,明天开发,两周内上第一个版本。现在招人入职后刚好。
我:……为什么选那三个功能?
Boss:业界同类型的产品不是都那几个功能吗?没关系,投出去后用户不喜欢下个版本再迭代吧。互联网,一定要快。
我:……我们先确认三个问题吧:1.用户群体的痛点确定了吧?2.你保留的这三个功能把需求实现精准翻译了么?3.这样的产品后续能不能衍生商业价值?
Boss: 痛点昨天我们讨论达成一致了。功能嘛,我想想……不太清楚,先试下吧。盈利嘛,先不考虑,做着做着就有了。
我:那三个功能版本的产品,不让用户试我都可以确认没戏。内容社交的三个成败关键:内容生成者激励、消费者激励、内容流动,这三个功能都浅尝辄止。另外,我们这个产品是围绕内容,而非人。签约网红仅仅是多了个普通用户。(与Boss说话的语气切勿模仿)
Boss: ……那……先不招人了吧。
案例到此结束。
简单回顾下Boss 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我相信这不是他的专属浮躁,我们可能在许许多多的老板、高管身上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关键词一:“其他业界产品都有……”
解读:其他成名的产品除了表象跟你的产品有点类似,其用户群体、产品生命期、产品核心价值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个成功产品都是基于长期的运作以及与用户碰撞后最终演变成如今的形态,模仿他不是找die么?
关键词二:“用户不喜欢下个版本再迭代……”
解读:用户能够容忍你出下个版本的有且唯一的前提是:你们解决了他的核心需求,只是暂时解决的不那么完美。所以他会吐槽,然后等你。但把识别需求等同于解决需求,盲目开发出去的产品,没有用户会等到你的下个版本。
唯快不破+快速迭代,两个概念一组合,那简直是坑爹中的战斗机。
(*有关内容社交的心得沉淀有兴趣的可查阅之前笔者的另一篇文章:社交产品的本质与救赎 ,不在本文扩展。)
如果顺着Boss的唯快不破的逻辑,我可以确认的损失有:
浪费了4人研发团队2-4周的时间资源,开启了两个可能会冗余的岗位编制;
消耗了早期重要的种子用户资源(重新找回他们需要非常多的时间成本)。
暂不考虑团队士气、稳定度等软性因素了,由此导致企业的直接损失至少30万。
更别提那一个月的时间了,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错过时机,新的竞品等。
唯快不破本身是个好词。读起来雄纠纠气昂昂,朗朗上口,事实上笔者现实中也经常说。它的正确与否在于使用的阶段,用对了阶段杀手锏,用错了阶段就是一把自残刀啊。
温馨提示:项目越是紧迫越要警惕盲目的快,盲目的投入执行,无疑是饮鸩止渴。
笔者粗糙总结,如下图所示,“快”应该是在下图的第三环中使用。
(*上图由内而外数起,第一环是指内部的小圆圈)
第一环:“行业沉淀”及“成熟的认知逻辑”不具备的,窃以为还不到创业、开启新项目的时机;
第二环:无论企业多么急,一定要对这个阶段保留必要的时间,如果这个阶段没考虑清楚怎么办?继续碰撞、继续思考。
第三环:唯快不破可以登场了。
第四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时下每日推陈出新的商业环境,更没有什么诀窍、法门是可以“拿来主义”的。
基于自身行业特性的认真分析,独立思考,由此而衍生的企业战略才是独一无二,无法被同行所轻易窃取。
不迷信,不盲从,不负此生。
****郑重声明:本文仅提供简书链接转载,其他正文转载请务必征得本人允许,否则视为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