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故事来源:《小说课》
看故事、看电影,你要真正把故事人物的矛盾和两难看到,才真正看到了故事的核心
一个故事的好坏,张力如何,都在作者对两难的设置
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爱看的是:事物危险的边缘。
诚实的小偷、软心肠的刺客、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
那么什么是两难呢?能够勾引读者兴趣的两难到底长什么样?
1 鸽子 VS 一百万
有个家伙养了好几年的鸽子,大约有好几千只。却始终养不出可以参加比赛的鸽子。所以他被其他同行讥笑为“落屎林”,有一年,落屎林的运气来了,他的鸽子中有一只生了一只飞的很快的鸽子。他对这只鸽子寄予厚望,希望有一天能帮他雪耻。因此,他对待这只鸽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极了。很快的,雪耻的一天来了,落屎林派他很得意的鸽子去参加比赛,赢得首奖一百万。
这一次比赛的距离很长,最快也要一个星期才能飞回来。随着七天的比赛越来越近,落屎林越来越紧张。第七天,他到楼上去喂鸽子的时候,突然发现那只参加比赛的鸽子已经回来了。落屎林本想上去把他捉下来,拿到庙口换奖金,但这只鸽子可能在长途飞行中受到了惊吓,落屎林一靠近它就飞走,无论怎么哄,怎么骗就是捉不回来,眼看下午就要到了,其他鸽子就要飞回来了….
最后,故事就在落屎林万分针扎地拿出一把枪,瞄准鸽子的时候结束了。
小说家把决定权给了读者。
故事的主人公陷入两难,要换取一百万就要牺牲鸽子,要留下鸽子就要放弃一百万
处境越艰难,人生就越来抉择,故事就越精彩。
因此一个故事最大的看点就在两难之处
至于,你是要留下鸽子,还是放弃一百万呢?
这个就看你觉得哪一个结局的深度能够满足你的价值观了
我们再接着看更加两难的选择,也就是故事主人公面对的是“双重两难”
2 尊严的生命VS卑贱的生命
1983年侯孝贤改编了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这部揭起了台湾电影的新浪潮,从此提及台湾的乡土文学,就一定要提这部《儿子的大玩偶》
故事概要如下:
故事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小人物坤树的老婆怀孕了,为了养活孩子,坤树不得不干起了一份“没出息的鸟活”—扮成小丑(又加“三明治人”,身体前后各挂一片广告看板,形似三明治),每天在村子里绕来绕去,帮电影院宣传。卑贱的小丑,虽然养活了一家,却让坤树受尽身心的折磨……
伯父斥责坤树:你看你这像什么鬼样?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难道没有别的活可以干了吗?我话说到前头,你要丢脸给我滚到别的地方去…..
连村里的妓女都瞧不起他:如果那个广告真的来了,不把我们吓死才怪。
坤树内心的挣扎:要不是看到阿珠(老婆)的眼泪,我不会再有勇气走出门。
这种煎熬到了故事的末尾终于有了转机。突然有一天,坤树的老板让他该拿喇叭,脚蹬三轮车做宣传,老板觉得小丑的宣传效果有限。坤树听了兴奋极了,他终于可以摆脱小丑这个卑贱的工作,他的人生看似就要往好的方向去了。
这一天,蹬完三轮车的坤树回家了,他高兴的逗弄孩子,然而孩子却不知为何号啕大哭。在老婆的解释下,坤树才明白一直以来,他都以小丑的面容出现在小孩面前,所以小孩一只以为真有小丑这个人,反倒不认识这个爸爸了。
这时,坤树心沉了没由来的又化起了小丑的妆
如果你仔细读,就会发现,第一段中坤树就出现了一个两难处境
堕胎还是当小丑?这两者都不是他想要的,这时小人物的悲哀浮现了,无可奈何的坤树只能选择后者(他的老婆之前堕过一起胎)
第二次是一个荒谬的两难,坤树得到了有尊严的生活,却意外的失去了孩子(孩子不认识爸爸了),于是他只能再化起小丑的妆
作者通过坤树传达出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一辈子永远脱离不了小丑的身份
坤树的两难本质上永远都是:尊严生命 对抗 卑贱生命
得到尊严,饿了肚子。饱了肚子,尊严就被踩在脚下。
小人物站在把钱挣了,是一个幻想而已。
这个故事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两次两难的选择,看似二选一,实质上坤树从来没有自己的选择权,他永远只能掩着面,无奈地选择令自己最难堪的那一个。
我们把这个两难进行一次演绎
3 美女和老虎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两难范本来自:幽默小说家斯托克顿的《美女,还是老虎》
有一个天才过来头的国王,定了一套奇特的刑法,他命令下属建了一座竞技场,并在场中摆设两扇大门,门后非别藏着美女和老虎。如果百姓被怀疑有罪,就会被带到竞技场,站在两扇门的前面,强迫他二选一。如果打开门是老虎,代表老天爷认为你有罪,处罚是被老虎吃掉。如果打开门是美女,代表无罪,为了补偿你,美女是你的了,带她远走高飞吧!
多么残酷,多么美好!
但是,故事总是这样,自己点的火,一不小心,就会烧到自己身上来。
有一天,国王发现女儿谈恋爱了,对象不是王公贵族,而是以为英俊的平民。国王大怒,他把年轻人投入监狱,为他选好了竞技场日期。他还为这个年轻人选好了老虎和美女——那是一位美丽的女仆。
此时,年轻人回头,艰难的看到了公主——他从公主的眼神里知道了,她知道答案
此时矛盾转移了,转移到了公主身上
公主内心非常煎熬,如果指向老虎,爱人就会丧命;如果指向美女,最爱的人就要跟别的女人远走高飞。
此时公主抬起手指指向了右边的门。
此时故事戛然而止。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编写?
- 公主指向右边的门,公主颤抖着身子缓缓离开了竞技场,年轻人打开门,里面是老虎。
这种结局:表明公主是自私的爱人,她宁愿爱人死了,也不愿将他让给别人。
- 公主指向右边的门,年轻人打开,里面站着女仆。音乐响起,年轻人与美女在一起,公主与其相忘江湖。
这种结局,公主是伟大的,但是相爱的人永远不能在一起了。这是伟大的悲剧。
- 年轻人看到公主指向右边,他开了左边的门,门里是老虎。
这个结局,公主在年轻人心中是一个自私的人,他认为公主一定乎毁灭他,但是他又误会的如此深,原来自己才是一个自私的负心汉。
你会如何安排结局呢?
梅米肯定会安排第三种解决,越两难的时候,越是体现人性的时候。任何一个两难选择的设定,都要尽全力让主角的人性复杂起来,这样的故事才有张力。
4 余震一生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张诩中篇小说《余震》
电影中有一个非常感动人心的两难
唐山大地震时,主人公一家四口,父亲当场被压死,一对5岁的双胞胎小姐弟,被压在水泥板的两端。母亲大声哭喊,救援人员见状,为难地说:现在情况很棘手,水泥板处于连动状态,不管撬开那一端、救哪一个,另一端的孩子都会被压死,意思就是:两个孩子只能活一个。救难人员要求母亲选择,二选一,要救哪一个。
此时,母亲拒绝选择,因为对一个母亲而言,这个两难太残忍了。
但救难人员说:如果不马上选择,他们就要走了,还有很多人需要救。
不选择意味着两个孩子都会死。母亲吓得跪下,拉住救援人员的脚,他屈服了。
接着,电影镜头转向小姐姐身上。此时,小姐姐已经无法开口说话,但她意识非常清楚。几秒后,她清楚的听到母亲说:救…..弟弟。
母亲的话说完,她当场掉下眼泪。她绝望了,母亲最后选择了儿子,放弃了女儿。
随后一阵天崩地裂,镜头全黑,当银幕再亮起,母亲抱着女儿的尸体痛哭,大喊:对不起、对不起…..
这时救援人员又来了,她要母亲先去照顾救活的,死的他们处理。
当姐姐被拖到尸堆后,没多久,天降大雨。不久,尸堆里传来咳嗽声,意外发生了——有一个小女孩她从尸堆里站了起来——她是姐姐。
没错,姐姐还活着
《唐山大地震》的两难是“假两难”——违背了最初两难的设定“两个只能活一个”。表面上。
这里的“假两难”是为了创造更加艰难的两难——“自责的母亲”VS“怨恨的女儿”,永远难以化解的冲突。
对劫后余生的姐姐而言,她生命中最大地震并不是唐山大地震,而是母亲选择了“救弟弟,放弃自己”。从此,对小女孩而言,生命中每一天都是“余震”,因为只要一想起“我是一个被母亲杀死的孩子”,痛苦、怨恨就会浮上来,日日夜夜折磨女主角,成为她生命中永远不能停止的“余震”,这也是小说取名《余震》的原因。
亲人之间的伤害设定,最是人的两难之处。
比如韩国电影《我能说》
当慰安妇罗玉粉,拼尽全力活着回来之后。母亲害怕因为罗玉粉身份的问题,遭致非议,更害怕因为罗玉粉的存在毁了罗玉粉弟弟的前程。于是母亲在是否接受自己慰安妇女儿和一家人名声以及弟弟前程之间,选择了一家人的名声和弟弟的前程。
于是,一家人举家迁到美国。唯独留下罗玉粉,从此再未联系。
这里被家人的抛弃,便是罗玉粉一辈子的痛苦。
是选择原谅还是选择怨恨呢?这就是人性最深处两难的设定。
处境越艰难,越能打动观众,越能制造高潮。
做为读者和观众,不妨每一次把一部电影中主要的两难找出来,然后把自己放在故事主人公的位置,思考如果我是她们,会怎样选择呢?
这也是故事人生栏目的主旨:通过别人的故事,反身照见自己。
愿每一个人在人生两难中,都能勇敢的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