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晚上好!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我这十多年的念念不忘所产生的一点回响。听过“用心十年,省心一辈子”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说自己是把家长当成事业来做的。那既然是当成事业来做,如果不能有一点点的建树,也未免太对不起这个世界了。当然,作为家长,最大的建树应该是自己的孩子,但这个只能说是自己分内的责任,那我们每个人都还是希望做一点对他人有益的贡献的。
就像一个驴友,探索了一条风景绝佳的线路,他自己得以享受美景、体验成长,这是分内之事,而如果他能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游记、做成攻略,把这条线路分享给其他人,为更多的人也能领略此处的风景,留下经验与指引,那就他对他人的贡献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探索经历,做成攻略,分享给和我一样的为人父母者。这也是作为一名儒者,对孔子“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种精神的自觉践行吧。好,下面言归正传,我将利用4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给大家讲一讲我的这套“三感三度”新家教方案。
也许有人已经迫不及待了,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只要三句话就可以说的清清楚楚,那就是:“0~3岁要给予饱足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决定一个人健康度;3~6岁应建立基本的秩序感,因为秩序感决定一个人的文明度;6~10岁需激发真实的责任感,因为责任感决定一个人成熟度。”真的就这么简单,而且这“三感三度”,我在“用心十年,省心一辈子”的演讲中已经完整解释过了。不过,我也是在自己讲完之后才突然意识到,这里揭开了一个教育的大秘密,因为一旦建立起了这养一套认知模型,那么孩子的一切问题,都能对号入座,清清楚楚地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应该从哪里去着手解决。
特别是对于刚刚成为家长的朋友来说,这一套模型你只要听过,就一定会过耳不忘,也一定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照而行,我想学习的最佳效果应该是这样,就是你不想学都学进去了,呵呵!而一旦你稍微有意识去这样做的时候,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在哪一个阶段,你的重点是什么,在哪一个层次,孩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这个世界,不缺高妙的道理,也不乏高明的方法,尤其是当今这个时代,信息的获取是如此地便捷,根本不用你去求学,就多少老师送上门来求你学。可是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课,看了那么多视频,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还是束手无策,甚至连问题出在哪里都不知道,就是因为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形成模型。就像我本来需要的是一台电脑,而你却给了我一大堆配件,还告诉我这些配件有多么高级,可我依然无法使用,那你能说是我笨吗?
很明显,这是电脑工程师才能干的活,你要我一个普通用户去完成,怎么可能呢?所以,你必须把它们组装成一个整机,而我只需要会按电源键就行,这才是真的帮我解决问题。其实,家长们需要的确实就是一台电脑,而我们很多老师孜孜不倦给大家的往往只是配件,家长们攒了很多配件,可是一个都用不了。这是肯定的啦,你攒了一百块英特尔CPU有什么用?当积木玩吗?所以,系统和模型,才是最关键的!
有了系统和模型,你攒的配件才能有效安置,才能发挥作用。那首先我要声明,这套模型只针对0~10岁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不过我也要强调,这个阶段的教育,真的是决定孩子一生,甚至家族的数代。当然我们说决定一生,不是说决定孩子以后能不能赚大钱当大官,那个需要外在的机遇,而是说一个人的品质是健康还是病态,性能是高配还是低配,包括此生能不能得到幸福,基本上10岁左右就大致定型了,以后只是量的扩充和场景的变换。当然,万事皆不绝对,也有可能会有质的改变,但那个概率极小,实现很难,需要有特殊的机缘和特别的手段。
10岁之前,教育的功效是最大的,因为“受教带宽”最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加强,受教带宽就会越来越小,有的人甚至就完全封闭了。而不受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成长到此为止。所以我说“用心十年,省心一辈子”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而是真的就是如此。那十岁前的教育,我又把它分为三个阶段:0~3岁的婴儿阶段,3~6岁的幼儿阶段,6~10岁的童年阶段。
婴儿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安全感,我研究过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而且也结合了自己的体会和对身边人的观察,得出了一个十分肯定的结论:“安全感决定一个人的健康度。”这个健康是心理的健康,是心态的正常。很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独裁者,我去查看他们的童年经历,几乎都是阴暗而冷酷的。希特勒,维基百科的描述是:“他的童年很不愉快。在小的时候,曾遭到同学的虐待,这段童年阴影促使希特勒后来产生了强烈的报复思想。”斯大林呢,维基百科的资料显示:“早期他父亲颇为富裕,拥有自己的工厂,但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儿。”
而另外一些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呢,他们往往有一个非常温暖而幸福的童年,中国的四大贤母,虽然家贫如洗,但对孩子的爱却丰富饱满,对孩子的教养无比重视。还有美国的那些建国元勋,比如华盛顿,富兰克林,他们那种雍容大度的人格,就是童年的安全感所滋养出来的。而号称美国金融之父汉密尔顿就要差一些了,他是经济天才,是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非常清廉耿直,但气量狭窄,性情阴郁,最后结局很惨,令人唏嘘,我们讲讲他的故事吧。
他在快50岁的时候,因为不喜欢当时的一位总统候选人,所以就写文章尖刻地骂那个人,结果那人也不是好惹的,于是就开始吵文架,后来文架升级,两人要直接用男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就美国西部片里面经常看到的牛仔决斗,结果汉密尔顿率先开枪,却又故意打偏,然后被对方开枪给打死了,死的时候才正当壮年,才49岁。为什么如此成功,如此有成就的人,还会有这样的悲剧性格?因为他的童年!他是私生子、是孤儿,童年的经历必然不幸。
而为什么华盛顿,富兰克林他们就能有那种落落大方,坦坦荡荡的气象,那是因为内心没有恐惧,华盛顿能主动放弃那么大的权力,如果内心有丝毫的恐惧都是做不到的。我们看历史上多少人人对权力如痴如醉,疯狂攫取,其实就是被内心的恐惧感所驱使,他需要权力来填补安全感的匮乏,这里面当然还有文化和制度的因素,但我们今天主要就讲安全感和人心态、心理的关系。
我发现无论是历史中还是现实里,凡是心理扭曲,心理变态的人,全部都与安全感的缺失有关,没有例外!那安全感是怎么来的呢,安全是外在的,但安全感却完全是内心的,为什么有的人会缺失?为什同样的处境,有的人觉得非常安全,有的人就会极度恐惧呢?这个差距是什么时候拉开的?那我的答案就是童年,如果再精确一点,就是三岁以前。
在这里我们要着重强调一点,虽然我们按年龄分了阶段,但只是为了方便言语讲解,你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太刻板,因为人的成长不可能像开关一样,说到了哪个年龄,那个阶段就啪地关掉了,另一个阶段就啪地打开了,人又不是机器,怎么可能如此机械,所以大家在理解的时候也不要如此机械。
我们说三岁以前安全感最重要,并不是说以后就不重要了,后面我们讲到秩序感和责任感时,大家也要时刻想到这一点。人是立体的,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更是一团混沌,你想分的一青二白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在说的时候必须分开说才能说的清,而在实际的运行中,那永远是立体,是整体的,是综合的。
但在我们综合把握能力还不足的时候,可以把重心放在一点上,比如我们说三岁以前安全感最重要,那这个时期,作为父母,特别是母亲,你如果顾不上别的,至少要全身心的想着如何不要让孩子产生恐惧,3岁以前在这一点上即便做的过一点都没事,可以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及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个即便我们以为家教极严的古代贵族,都是这么做的。《礼记·内则》里面就说:“孺子早寝宴起,唯所欲,食无时。”孺子的本义就是乳子,还在吃奶的孩子,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咱们说0~3岁就是指还不能免于父母之怀的这个阶段,教养原则就是三个字:“唯所欲!”
孩子想睡就要让他睡,想吃就要给他吃,而且是随时及时地满足。为什么?这里我们要讲点稍微深奥的东西,这可以说是我这套模型的理论基石,涉及到我对生命的体证,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就是“天下事,无非人事;人的事,无非心事。”在乐学堂的每日晨训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下半截:“所有被我们感知的一些,都是由意识所塑造的,只有感觉是真实的。”只有感觉是真实的!这可能与一般人的认知有冲突,很多人认为感觉是靠不住的,客观事实、理性思考才是真实的。
这是只认识到了第一层,他说的感觉跟我说的感觉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咱这里不能跑题太远,就只说几个浅显的,大家可感可知的现象,然后大家自己去思考体会。一人真正追求的是什么?除了最基本的丰衣足食外,其它的全是感觉!求富求贵,求的是富贵本身吗?是富贵后的感觉!项羽说的坦诚:“富贵不还乡,犹衣锦而夜行。”
开奔驰宝马,住豪宅别墅,是这本身有多享受吗?当然,也会有一点,但更多的是那种优越感,才让人趋之若鹜。对于这一点,商人研究最深,看的最透了。其实,说到享受,那不也还是一种感觉吗?所有的品牌,卖的都是一种感觉,可以说品牌的价值,就是感觉,经营品牌,就是经营感觉。感觉,是人最底层的能源,它能转化成各种更高级的燃料,比如兴趣、责任、荣誉、使命、悲悯等等,当然也可以是虚荣,恐惧,仇恨这些,人一定是受感觉驱使的,是为感觉而活的,只不过每个人追求感觉有高低优劣之分罢了。
感觉高于逻辑,先于意识,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更不可能有逻辑,但是他有感觉!所以0~3岁,是他感觉最灵敏的时候,而且这个时期的感觉会成为他整个生命意识埋在土里面的根系,也就是所谓的潜意识。稍微了解一些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是受潜意识支配的,而且越是关键时刻,越容易受潜意识支配。在强大的潜意识面前,知识、逻辑、理性往往会败下阵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聪明绝顶之人,常常也会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选择。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多么伟大的天才,而且绝对是科技界最前沿的人物啊,但他在被查出胰腺癌后不愿接受医院的正规治疗,而宁可采取素食、禅修甚至灵媒的方式来寻求解决之道,最后贻误最佳治疗时期而导致不治身亡,56岁就早早离世。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从逻辑和理性上思考,确实不该如此啊!可是,别忘了,潜意识!那个在暗中给我们发布指令的无形力量。我看乔布斯的传记,可以说成于潜意识,亦死于潜意识。
逻辑进入不了潜意识,理性进入不了潜意识,知识就更加进入不了潜意识,只有感觉才能进入。所以任何领域的高手,练到最后,都要练出感觉来才算成,只有把某种感觉内化为潜意识,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练习打球,你要练出球感,练习弹琴,你要练出弦觉,练习书法,你也要练出笔觉,哪怕是经商、买股票、投资也要足够敏感才能先人一步,甚至伟大的将领和政治家,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当理智和信息不足以支撑决策的时候,能够让他做出正确判断的,也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没有感觉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成不了高手,这是保证的!你对某种东西的感觉越强,感觉越准,你在那个领域的水平就越高,就这么回事!比如对教育,我既不是师范,更不是专科,但我有感觉,我能记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所有关键时刻和所有关键事情,而且不仅仅是记得情节而已,是连当时的感觉都记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我的这点记心,可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天赋,我能记得一岁半左右的事,因为两岁的时候我们搬过一次家,但对于那个老的家以及周边的环境,还有曾经发生的几件事,到今天我都记得非常清楚。所以,我能对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看得特别清,把握的非常准。
好的,扯的有点远了。但这个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不明白感觉的重要性,那你会因为那些不重要的东西而舍本逐末。感觉如此重要,至关重要,第一重要,那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家长又该如何去把握它呢?抛开先天的基因不论,感觉是由环境塑造的,什么样的环境塑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阴森的环境给人恐怖的感觉,温暖的环境给人安全的感觉,热烈的环境给人兴奋的感觉,萧瑟的环境给人悲凉的感觉等等。所以,营造环境,就是培养感觉,0~3岁时的成长环境就是孩子一辈子的心理底色,这个底色是光明还是阴暗,是温暖还是荒凉,基本奠定其一生的性格是悲观还是乐观,也决定了其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个阶段,最怕那些学了个一招半式的家长乱发招,照着书上控制孩子的饮食啊,隔几个小时喂多少食物啊,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睡着,还有这个时候要训练孩子的毅力呀,要给孩子立什么规矩呀。这个除非绝顶高手,能够在保证不伤害安全感的情况下可以做,一般家长如果不知道正确拿捏,那我建议三岁以前您就只管给孩子满满地爱就行,这个阶段哪怕有点溺爱都没事,至少比缺爱要强的多得多。
爱孩子很多父母都会,而溺爱就更会了,那后来为什么出了问题呢?因为,阶段!再说一遍,因为,阶段!任何事物的生长和发展都是有阶段的,不同的阶段要完成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安全感是只是最基本的,他只能让一个人的心理相对正常。但仅止于此,那就与禽兽无异了,因为禽兽的心理都很正常,所以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禽兽也。”
这可不是骂人,而是一个客观陈述,因为做到心理不变态,只是保持了一个最基本的生物性的正常。所以做人不容易啊,做人搞不好会禽兽不如,缺爱,缺安全感就会让人禽兽不如!一个人要成才的第一个基础,就是必须心理健康,心态正常,如果连这个都缺失了,首先这个人是不可能幸福的,无论他拥有什么,都不可能幸福。然后如果这样的人不幸爬到了高位,那就意味着巨大的灾难。
还好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度的提升,这样的可能会越来越小,也就是说这种心态不健康,因为仇恨而激发出来的动能,在正常的社会,在和平时期是没有发挥余地的,只能在自己心里憋出内伤,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阴郁,这么多人自杀,而且很多还就是富贵者。好,最后再一次强调,缺乏安全感会让人禽兽不如,但止于安全感则与禽兽无异。
人与禽兽的最大差别就是从秩序感开始,当然,我们看很多动物也是很有秩序的,但那种秩序只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而人要追求的是一种自觉的秩序。在这一点上,普通家庭的孩子和书香门第的孩子差距就太大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是不知道这个模型的,是意识不到阶段的,他不知道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而还是在惯性中继续老动作,孩子已经长大了,他还在用刚出生时的那一招,那能行吗?
到了3岁,会说,会走,会哭,会闹了,最关键的是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了,也就是说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也有一定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唯所欲"了,这个时候你再唯所欲,那他就会为所欲为,所谓的熊孩子,就是这个时期养成的。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孟子说的教了。教是什么意思呢?教这个字就很有意思,非常形象地概括教的方法和内容,教字从扑从孝,是个会意字,就是用小棍子,让孩子孝顺。那很多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可能会跳脚,说你这是封建落后的观念。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呢,请大家听我另外一堂《莫中西毒,毋为古惑》的演讲。
我们继续说这个教字,简体字里面的这个反文旁,在汉字部首里面是一个扑字,扑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曰:“扑,小击也。”就是小小地敲打敲打,所以《尚书·舜典》里面说:“扑作教刑。”这皋陶是专门为师长管教子弟制定的一种刑罚。一个扑字可以说是仁心智慧兼具,因为小击不是为了把你击伤啊,而是为了小惩而大诫。《易经》里面说:“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富也。”那小孩不就是小人吗?在古代小人也不是骂人的话,而就是一种客观陈述。现在教育界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要以孩子为师,向孩子学习,这是无道无能的师长,不负责任的说法。
当然,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情绪,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孩子思想上的幼稚和能力上的不足,怎么能颠倒伦常到父不父子不子,师不师生不生呢?家长一定要担负起家长的责任,生了孩子你就得管教。而且管教管教,管在教前,管不住是肯定教不好的,无论老师家长,你若管都管不孩子,就别奢望能教好他了。因为,人只会向自己服气的人学习,只能从自己尊敬的人身上学到东西,你管不住他,就说明他不服你,不敬你,不管什么原因,他不服你,不敬你,就不可能受你的教。关于这一点,我有几篇文章,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到易云塾的微信公众号去查阅。(新家教宝典:元士早期超实用文章选集)
我们这里要说的就是,家长有责任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建立秩序感,没有秩序感的孩子,不仅你教不好,别人也很难教的好。我看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完全就是一个保姆,这实际上是在坑娃,因为长大了到了学校,到了社会,没有人会这样宠他。我学堂有个孩子,4岁半,刚来的时候,可嚣张了,但其实这孩子胆子很小,性格也不强,就是家长宠的,特别是老人宠的。我对老人带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孩子我收拾他的时候,他跟我嚷:“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你不能打我。”这一听就是老人长期给念叨的结果。我正颜告诉他:“你是爸爸妈妈的儿子,不是宝贝。”后来,他就再也不这么说了。
根据我自己两个孩子以及带了一些学生的经验,孩子在3岁到4岁期间,会有一个自我意识爆棚的现象,这个阶段孩子会特别任性,特别无理取闹,这个时期,你要是无原则地妥协,那他就吃定你了,这种任性也会得到强化,以后要矫正就特别困难,孩子也会特别难受。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软硬兼施,有理有节有智慧地把她顺过来了,以后这孩子就比较容易建立起秩序感来,关于这点,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打孩子的学问》大家可以找来一观。
秩序感的建立,要注意一个原则,就是绝不能以伤害安全感为代价,也就是说如果以恐怖的手段来达到让孩子“听话”“守规矩”的效果,那不是教育,那是恐怖组织训练杀手!当然,还有要有一定的怕矩,无能无法无天,家里最起码要怕一个人。我曾经讲过一个“屈于一人之下者,必伸于万人之上”的故事,在家无法无天的孩子,到了外面要么无知无畏,要么稍受打击打击后变成窝囊废。
建立秩序感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呢,就是不要一上来就太繁琐,规定的太细致,把孩子弄的无所适从,也把自己气的七窍生烟,特别是现代社会,整个社会环境并不支持我们给孩子太严厉的约束。但铁规三五条一定要有,底线原则一定要有,红线意识一定要有。然后等孩子做到了再一点一点地扩大战果,千万不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一天培养出圣人。
须知饱足的安全感是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基础,安全感越足的孩子,才越经得起折腾,受得了打击。教嘛,小打小击必不可少,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所谓锻炼身体,就是折腾身体嘛?折腾身体能够增强体质,小打小击也能增强心理素质,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却经不起折腾,就像体质太差的孩子经不起锻炼一样。所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和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我们看古人的故事,大舜被父母多次谋杀,可依然“大孝终生慕父母”;曾子被他的父亲打的昏死过去,可依然对父亲起敬起孝。而现在的孩子,还没受一点委屈呢,就离家出走,就自残自杀。
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说的健康度差太多,心理承受能力差太多。当然,一个后果的出现,往往是很多原因的综合作用,我们非常同情那些出事的家庭,可怜那些出事的孩子,但我们更加要提醒所有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太小心翼翼,要特别是3岁以后,就需要小敲小打,经受挫折,因为成长本身需要折腾,不仅历风雨,就经不起风雨。温室里恒温恒湿催出来的豆芽菜,看起来水灵灵,但一出去就折了。现在很多教育理论,说孩子不能打不能骂,只能爱心感化,那是因为他是建立在孩子已经是病态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对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确实不敢过分要求!
所以,这个阶段,就不像上个阶段了那么简单了,只要朝一个方向,把一个方面做好就行,这个阶段必须把握中庸之道,要权衡轻重,斟酌利弊,需要一定的水平。但把握了主要任务,记住两个提醒,就算不能做到80分90分,及格应该没问题了,当然,前提是第一个阶段做够好了。如果你说,我第一个阶段已经错过了,那怎么办呢?尽量先补第一阶段的安全感,行有余力再追加第二阶段的秩序感,而且最好是在高手的指导进行。
打一个比喻,这是我对教育的第一个领悟,就是有一天我在一栋高楼的楼顶,用扳手拧螺丝,突然就想到教育孩子跟拧螺丝的道理完全相通,都要先对上丝,然后刚开始不能太用力,再然后越拧紧就越能使上劲,越能使上劲就越能拧紧,但最后呢还要防止用力过猛拧滑丝,因为一旦滑丝,就再也拧不紧了,大家可以好好体悟,最好也去找个螺丝拧一下试试。智慧在生活中,不在书本上,如果书本上的内容不能在生活中激活变现,那就只是一句空洞道理,而不能成为真实的智慧。
最后呢,就是6~10岁,要激发孩子真实的责任感,因为责任感决定一个人的成熟度,我们说一个人成熟,往往就说他懂事了。我曾经说过,家教的成功,就是哪一天你能眼噙泪水,摸着孩子的头,深沉地说一句:“孩子,你终于懂事了!”那一刻,就是你可以轻轻放下担子的时候,而那一刻也一定是他默默接过担子的时候。责任感越强,成熟度越高,责任感越大,成功率越高!因为成功源于使命,而使命就是责任感的升华。
有责任感才会有志向,有责任感才会立志。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无论求学还是做事,第一要紧的就是立志。我曾说:“基础教育的成功,就是孩子立下了真实的志向。”因为,志向一立,就相当于他自己的引擎发动了,他就会自觉地去求学了,主动要上进。这个时候你需要的仅仅就是给他导航,帮他指路即可,而再也不用去推、去拉、去赶,去撬了。
注意一下这句话里面的几个关键词,6~10岁,激发,真诚。那先说为什么是6~10岁呢?因为一般6岁左右,孩子的基本逻辑思考能力出来了,虽然还很微弱,但有就可以着力了。这个时候,要开始引导孩子自己来思考判断,而且要让他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负责任,但是也不要做的太过刻意。我呀,最见不得一些家长,无论做什么,要么不做,要么做过,然后呢自己投入一分,就恨不得孩子投入十分,还没开始做点啥,就希望马上见成效,出成果,甚至为此不惜拔苗以助长。
那正确有效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就是家长只管去做,孩子能受多少就受多少,家长投入十分,孩子投入三分你就应该很高兴了。我经常打个比喻,师长对孩子,应该向阳光雨露之于万物。你只管照耀,只管挥洒,至于万物各能吸收多少,那是万物的事,由万物各自的物理、物性所决定。孩子也是,家长老师只管提供正确的教育,孩子最终能成为什么,由他自己的性与命来决定。但现在咱们很多家长恰恰搞反了,不去想自己的教育对不对,合不合理,上不上道,老是想知道孩子吸收了多少,能长成啥样。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最次侮之。”这是用来评价官员的,但用于评判家长也未尝不可。最高境界的家长,就是要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只管滋养万物,而不居功,不提条件。那可能就有家长会说了,你不是说要要求孩子吗?而且还要要求孩子孝顺吗?怎么又不提条件了呢?我这里说的不提条件是家长不要有那种功利之心,我付出了什么就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回报,甚至还把他变成对孩子的绑架与裹挟,最近杭州出事的那两个孩子,就是被家长的这种功利心,这种欲望所裹挟的。
其实,就是我们很多人常常会说,挂在微信签名档的一句话:“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很多人都会说,但极少有人能真正做到。我们讲责任感,先讲这个,就是在打针之前,先打个预防针。因为要激发孩子的责任心,那还真少不了要对孩子提要求,甚至给予一定的压力,但一定一定要记住:“这个要求和压力,一定是为了孩子成长本身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我们家长自己的某种虚荣和执念。”
这个东西,孩子是能感觉到的,无论你自认为包装的多么冠冕堂皇,修饰的多么逻辑自洽,孩子一下就能给你洞穿,这个真的是孩子们的特异功能。伪装的“虚荣心”与“控制欲”欺得了自己,却蒙不了孩子,就像皇帝的新装,骗了所有人,却骗不了那个小男孩。大人,真的别在孩子面前装,孩子只是不说而已,他的心里真的知道,甚至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太聪明的孩子,他的这种感受力都一点不弱。
所以,只能是正面激发,不要玩手段,真的没用。前些年很流行的弟子规班,各种煽情,各种苦情,各种流泪,各种下跪,当时似乎见效神速,可后来失效也更加神速。而且什么叫激发?就是你只能激,让孩子自己发!他自己发出来的才是他自己的,你代他发的那是你的。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就是大人代发的结果嘛。
不过别说,我儿子的梦想还真就是要做个科学家,那我是怎么激的呢?首先,我保证,这是他自己说的,我没有做任何诱导。当然,孩子说啥都别太当真,但也别太不当回事,只要是正面的,就应该给予鼓励,只是别鼓励过度,又变成了一种绑架。那我在鼓励之后,默默地买了一整套《科学实验王》《科学发明王》放在孩子们的书架上,然后又买了一套物理实验器材送他们做礼物,有空就带他们做做实验,甚至带他们拆装电脑,没事讲讲那些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再每周陪孩子们看看BBC的科学类纪录片。
另外呢,我会见缝插针,见机行事地经常告诉他,我相信你一定能做一个像爱因斯坦一样厉害的科学家,但你知道爱因斯坦为什么这么厉害吗?因为他读了很多书哦,除了看《科学实验王》,现在更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发明出很厉害的东西。跟小男孩,就讲厉害就行,别讲什么伟大、杰出之类的书面语。这段话前面的两个词,其实非常关键,是重要的原则和方法,见缝插针,见机行事,教育孩子能把握这两点,基本上就可以步入高手行列了。
最后就是真实,有志不在年高,立志不在大小。单看是虚还是实,只要他说的是真话,是当时的真实想法,就不妨成他之美,然后在此基础纠正提升之。比如我外甥女,跟我说她的志向就是吃遍世界上的美食。我一听,说:“哦,那你是想做一个美食家,做一个美食家也很好啊,因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最重要的事,但你知道吗?要吃遍全世界,你就得会说很多国家的语言哦,最起码要把英语说的很好,那你才能跟人家正常交流,对吧!不然,你看到人家哪个国家有很多好吃的,可是你说不出来,别人就不不知道你要吃什么呀。看到你在哪里光流口水,不会说话,还以为你是个傻子呢,呵呵!
然后你吃了那么多好吃的,要不要告诉我们啊,要不要给小草姐姐分享啊,那你就要会写文章,如果你文章写得很好,那么就会有很多人来看,然后她们还会给你打赏哦,这样你就有钱了,可以一边游,一边吃,一边写,我都好想跟你一样呢。但是要会写文章,就需要读很多书,那我们现在是不是要好好读书呢?”总之,不管孩子说什么,只要你善于正面引导,都能把他引到正路上。没事可以多问问孩子的志向,多和他谈谈梦想,不要一天到晚就是名次和分数。天天名次分数,还怪他没志气,这不是关着门却让人进来吗?
当然,你也别指望一次两次就能有什么效果,但是十次,百次呢,你说它不会在孩子心里面生根发芽吗?会的,真实的立志就是这样慢慢引导激发出来的,那种发生一件什么刻骨铭心的事,然后孩子就从小立定了什么志向,然后终生矢志不渝,那是电影情节,我们也不希望发生在咱孩子身上啊!
这里最需要防范的,就是别和孩子相互忽悠,自欺欺人立假志,假立志。因为假志一立,真志就没地方立了。那什么叫假志呢?好高骛远算不算?好高骛远只是不成熟,不是假,所谓假志就是明明不是这么想的,但为了得到表扬,为了得到掌声,就说一个别人期待他说的。而且,不仅这么说,还得这么演,慢慢地习以为常,就以假为真了。
那以假为真会不会弄假成真呢?若弄假成真不也很好吗?是的,弄假成真,确实是有可能的,而且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有的孩子从小是父母心目中的骄傲,也努力按照父母的意愿,想活出父母希望看到的样子。然后,直到有一天,终于受不了,爆发了或者崩溃了,代价惨痛。也有的人真的忍了半辈子,甚至到老了才想起,自己这辈子一直为别人而活,这就是我说的父母的私欲和执念,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来说真的就是很自私。父母所做的一切,应该都是为了成就孩子本身,而不是让通过孩子来成就我们的某种欲望。
所以,就算真的能够弄假成真,也非常不值,而有能力弄假成真的人,如果让他立真志,成就一定会更大。因为人的成就,本质上就是自身能量的释放,他能在一个并不是真心喜欢的领域成功,说明他本身就有极强的能量,这股能量如果能够与自己内心的志向叠加,只会产生更大的效应。而更多的人则会真假皆失,心冷意灰,从此失去责任心,成为所谓的空心人。
好,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这一次的演讲,只是大致地搭起了一个理论框架,欢迎大家踊跃发帖提问,我会就着这一主题不断深入和细化,我们一起来合力完成这本书。作为一名家长,我不敢像学者一样关在书斋靠资料和数据写一本理论著作,而就想像一个驴友一样在路上,在和大家的互动中完成一份实操攻略,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多年沉醉于教育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吧。再次谢谢大家的聆听!
孩子的安全感是怎么来的?
安全感真的有那么至关重要吗?
如何帮孩子建立基本的秩序感?
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什么?
怎样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如何才能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
欲深入探讨更多的实操性问题,
欢迎加入易云塾会员群。
本文系作者原创理论
免费授权任何媒体转载。
也欢迎任何线下组织和线上社群
邀请作者去做公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