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知识付费的风口,不少大V名师,通过知识付费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能力提升套餐,到最后有多少人通过遵照这样的精华而提升了能力呢?绝大多数所谓的精华仅仅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样的理论水平作为传播重点,效果就很了,纯粹的耍流氓行为。说到底,这还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以后不去付费和关注不就好了嘛,但要是自己对自己耍流氓那真是无解,只能靠哪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个层次再说吧。今天我想通过我的真实案例,来给大家提个醒。
例子一
年末来了家新厂,进去一周后发现,根本没人交接工作,完全得靠自己,我就天天翻着App看相关产品规则和业务逻辑,同时会存档一些业务,三周后跟前领导聊天才意识到,我在三周啥都没跟部门领导沟通,包括其中的资深同事都没怎么聊过天,而我当时理所当然认为我一直暴露在领导眼皮子底下,他肯定知道我做的事情,而且我一直有等待安排活的思路,结果虽然没有什么致命的坏处,但在节奏上差了一些步骤。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想象了,认为别人怎么样,完全不去跟其他资深人聊聊,从中看看差别。
上面这件事发生后,发生了一系列滞后的事情,确认业务逻辑过程中,发现不知道找谁会更确认,费劲找到有人知道后,又发现找到的人的业务覆盖范围不全,就是只能解答部分,解决这些问题后。在改善业务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由于部门级别复杂,通用流程不适合当前需求过审,需求开发和时间安排也同时一并冒出来,这些事情现在看来虽然会自然慢慢解决,但是如果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框架而不是靠被动撞墙而获得。比方说,产品工作开展靠的是:明确产品的目标和重点、明确评审流程和人员、明确开发流程和人员、明确测试流程和人员,而不是指望撞了南墙后再回头,自己对自己抱有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
例子二
记忆中,我在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就坚定了一种看法: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是最核心的技能,特别强调不是之一!怀有这个信念,那我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呢?收集各类觉得不错的数据文章、翻阅大牛的数据文章、建立培养数据概念的计划、统计翻看业务的数据,零零碎碎五年来一直反复在这些事情中兜兜转转,最后发现,数据认知和分析方面还是个菜鸟!在这个过程中,倒是不断能感动自己,偶尔关键词搜搜、百度指数看看也就为了猎奇心态。
现在看来,这里面最大的耍流氓就是从来不好奇数据,主动验证全面了解行业本身,更像是叶公好龙的状态,到最后没有演化成自己的优势,一直是半桶水晃荡,比方说稍微关注一下固定的市场数据,对比其他市场数据看看,不断往深层挖掘,也可以对所在行业有个深度的看法。
看法
说了这么多,来个总结吧,避免对自己耍流氓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执行力,形成持续精进的执行力,就是错误理论也能够快速被筛选出来淘汰掉,更别说,如果是正确的理论,那能力就是插上了翅膀。
再强调一次,光说不做,就是对自己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