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喜欢吃饺子。在我的印象里,每隔一周或半个月时间,母亲都要包一顿饺子犒劳我们的胃。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也会想着法儿包饺子。一把韭菜、几片大白菜叶、半包干豆角经过母亲一双巧手侍弄,这些不起眼的廉价菜蔬最终都揣到了饺子的肚子里。尽管都是些素馅饺子,但一碗饺子下肚,心里感觉还是美滋滋的。
记得九岁那年,有一次家里包饺子的时候母亲突然对我说,你就别运皮了,跟我学擀饺子皮吧。我二话没说就痛痛快快应允了。因为之前家里包饺子的时候,每位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比如爸爸调馅,妈妈和面包饺子,哥哥擀皮。时间长了,包饺子时大家都形成了一种默契。而我只能干一些没有技术含量运皮的事了。
可能有些人对“运皮”不是太了解,从字面上解释,运皮就是运送饺子皮。案板到餐桌的距离不算太远,运皮的事自然也费不了多少力,为了体现家庭成员的参与感,包饺子的时候就多了一份运送饺子皮的差事。这运皮的事一般都由家里不会擀皮也不会包饺子的主儿来干。
母亲为了教我擀饺子皮,手里特意捏了一个挤子亲自师范给我看。她说,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挤子的边,擀面杖一边滚动一边向左转动挤子。擀皮的时候不要用力过大,挤子一定要转匀。皮最好要擀成中间厚边缘薄,这样包出来的饺子不易煮烂。
擀饺子皮虽然看着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也不容易。对于初学者来说,擀面杖滚动容易,可用手捏住挤子向左转动就不那么顺手,不是节奏太乱,就是与擀面杖配合不到位。
看我捏着挤子一脸慌乱的样子,母亲笑着说,擀饺子皮是个慢工,不能着急,只要用心学迟早都能学会的。为了不耽误大家包饺子,哥哥麻利地擀了一堆饺子皮之后,又故意放慢了擀皮的节奏,为的是让我看楚擀饺子皮的慢动作。
我按扁了几个挤子,按照之前示范的动作学着擀了起来。由于左手转动得慢,右手用力舒缓,所以这次擀的饺子皮形状上已经接近一个圆形,不像开始时擀的饺子皮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自己看着都觉好笑。
大家看我擀饺子皮有模有样了,都夸我学得快,这更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可这时挤子已经所剩无几了,母亲说下次再接着学吧,以后有你学的机会。
以前吃饺子的时候光知道饺子好吃,还没有仔细琢磨过包饺子的工序,直到自己动手学起擀饺子皮时,才发现一顿看似简单的饭菜,背后都倾注着做饭人的辛劳。就拿饺子来说,我们常关注的是饺子味道的鲜美,而不太注意饺子皮擀的好赖。其实,饺子皮决定了一锅饺子的成败。这让我想起了邻居小东家包饺子的情景。
记得第一次看到小东家包饺子,印象最深的是小东母亲在案板上擀了一大张面。当时还纳闷,吃饺子擀面干啥呢?只见小东母亲手里拿了一只圆口茶杯,在那一张面上用力压出了一个个圆形的小面饼。
小东母亲说,她们家苦于没人会擀饺子皮,所以想吃饺子了只能用这样的笨办法将就一下。因为用茶杯口压出的饺子皮厚度均匀,所以用这样的皮包出来的饺子味道如何暂且不提,饺子煮熟后外皮完整无损就万幸了。
后来听说一些家庭吃饺子都是用茶盅压皮的。心里一阵窃喜之后才明白了母亲让我从小擀饺子皮的用心良苦。起码以后想吃饺子了不必劳时费力地先擀一张面,然后压出一个个圆饼,最后剩下一堆边角料不知如何处置。
值得庆幸的是,我九岁开始学习的擀皮技艺不仅伴随着家里吃饺子的节奏愈加熟练,而且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亮上一两手展示给大家,竟给自己脸上贴金不少。
朋友聚餐或单位会餐时,凡是遇到包饺子的事,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擀饺子皮的事,都让我一人承包了。有时候我一个人擀皮都能供得上四五人同时包,这给自己在不太擅长的烹饪上赚回了一些面子。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记得有一年在大山里过春节,几个年轻人合计着年夜饭包一顿饺子。我自告奋勇饺子皮我来擀。当我在大家面前第一次亮出“绝活”时,大伙儿都向我投来了艳羡的目光。当时幸亏我还能擀皮,要不饺子都吃不到嘴里。
如今,网络上推出了一种包饺子的神器,可以替代手工包饺子。但依靠神器包出来的饺子有种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味道,但它缺少了家庭成员的参与感,所以我认为它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饺子。
我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凑在一起包饺子,不只是为了享受饺子出锅时的愉悦,更多的是感受包饺子这个其乐融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