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扫地这个话题,最普通不过了,但我今天有想说它的兴趣,是因读了《王阳明》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想起的。
十二岁的王守仁随父到北京后,进入私塾,拜在辛得理的门下学习。
起初,辛得理看他扫地毛躁,像画马一样,隔三岔五,急着完成任务。辛得理等王守仁胡乱扫完院子,正要放下手中的扫帚,及时走到了他身旁,接过扫帚,重新打扫,边扫边告诫他:“人生百事,不学不会。扫地也一样。事事有技巧。和读书一样,书要一字一字读,地要一下一下扫,读书不能漏字,扫地不能隔过去,读书要沉下心,一字一字往下念,扫地要沉下扫帚,一扫帚一扫帚平推,不要往上扬,上扬容易起灰尘。懂了吗?
小王守仁按着辛先生的教导,又开始一下挨着一下扫,边扫地边听先生因势利导的教育。
辛老师又说:“圣贤要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没有积累,那就只是空中楼阁,流于口头,你别小看这扫帚,它可以扫地,也可以打扫心灵,人的心灵也会落灰尘,也需要天天打扫。学圣贤,做圣贤,要像打扫庭院房屋一样,天天时时打扫心灵。”
这样的教育方式深入浅出,因势利导,老师也是躬身力行。为王守仁小时候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庆幸!
扫地,自古以来有就是教育人的好例子,《后汉·陈王列传》中, 东汉名臣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也是用扫地励志的故事。
就连武侠小说中也经常提到“扫地僧”这样的名字,那些人都是比较厉害的角色,他们默默无闻,每天兢兢业业地打扫,不出则已,一出则能挽救于危局。
这都和扫地有联系的,说明扫地不仅能够清理卫生,更能够磨练心性。
初入军营的我,也是毛手毛脚,和小时候的王守仁并无二样,可惜我是个普通人,没有王圣贤那样的天分,但被教导的方式倒是有些相似的,也是因扫地而受教、受益。
扫地是每个战士必须要做的事,那会儿每天至少要扫三次地,早上扫地,午休起床后扫地,下午训练完毕后还得扫,所以扫地给我留下了如吃饭频率一样的印象了,当时我们的顺口溜就是:“饭可以不吃,地不可以不扫”,还有的说:“扫地如干饭”。
我的任务包干区是连队右侧的一条三米宽的马路,长大约五十米,路的两边长着合抱粗的香樟树,冬天一到,树籽变黑,遇寒风黑籽就落,地上经常有一层黑黑的树果,脚一踩上,黑果便会粘在地上,打扫起来十分的困难,毛燥如我,开始扫地是动作迅速,蜻蜓点水,往往是一个地方干净了,其他地方又被我狂风般的动作给弄上垃圾,所以,时时要班长再次打扫。
连续两三次之后,耐心的班长也被我给“惹毛了”,他把我叫到一边,指着我扫过的地说道:“你打扫卫生的积极性是有的,但是太毛燥了,扫地首先要扫干净,你看你现在扫的地和没扫有什么两样?”
开始,听了班长表扬我积极性高时,我还以为班长会继续表扬我能,可接着便是一通批评,搞得我脸色一红一白的,班长看我受教了,又以温和的口吻安抚我继续努力,我的积极性又被调动了起来。当时我是不知道班长这样的批评是典型的“三明治”,直到我当了班长后,他给我“传、帮、带”时才把这种批评的“秘籍”教给我。
班长对我批评我后,双手拿起扫把对我说:“现在我再给你示范一边扫地的方法。”
只见班长双手拿起扫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身体向前倾下,两手协力挥动扫把,一下一下向前扫,不一会儿就扫了一堆黑籽,扫帚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干净。
扫完地后,班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刚来到军营不久,一切都还陌生,一切都要重新学习,但请记住,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干,扫地看似简单,但又不简单,每天都扫,不仅能扫除垃圾和灰尘,更能够磨练你们的耐心,同时,扫地的标准高低也能够反映出你对工作的责任心。”
虽然,我的班长没有辛得理老师那样深入浅出地教授王守仁的水平,但他同样用扫地这件事来教育我,引导我去懂得做事的方法和态度,我很感激他!
他是我走好军旅人生之路的第一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