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柴静
有那么一些人,在劝慰别人的时候,只会吧啦吧啦的说一大堆自己的事,却不知,仔细听听对方的话,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往往能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而我,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反面教材。
前几天,老爸让我给即将中考的妹妹打个电话,疏导疏导她。这次月考,因为偏科,所以她没考好,估计心绪会有点烦燥。
我呢?本着经历过中考、高考的过来人的心态,就答应了。
通话一开始,我就长驱直入,以一种我认为的疏导方式,向她阐述我的经历和认识。
这样的方式,是可以节省时间,直接进入话题。估计,也可以使她产生一种参考的效果。
可打着打着我就发现有点不对劲了。这并不是在疏导啊,咋完全变成了我的“演讲”了?
于是,我就停下了,问她问题,让她说。
我本幻想着这样的一个伟大画面。――“我细心听取妹妹的疑惑,然后本着‘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崇高信仰,自信满满地为她解决了问题,然后她一脸如释重负的感觉。”
可现实是,妹妹不善表达,很多事秉持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姿态,让我始终无法get到她的点。所以,我的伟大献身精神,就只能付诸东流啦。
但,我明白她。她是那种会用行动来告诉对方“我爱你”却很难用口说出“I love You”的害羞姑娘。
还有一个好闺蜜,也是如此。每次她有不开心的时候,会拉着我到操场上走走。而我,就像连环炮似的,净说些有的没的。虽然她还是被我逗开心了,心里也舒坦了,但回头想想,她不开心的事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不然,也不会经常因为同一件事,而感到困惑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在主位上,因为乐于享受那种倾诉的感觉。殊不知,对方找到你,是想让自己认真听听她在想什么。
和人相处时,无需急于争辩。待他人说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既能听取到别人的想法,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这样的姿态,会让自己更加平静和豁达,也往往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情谊。
我呢,把这个想法写出来,也是为了让自己记得更深刻。在之后与他人的交往中,能时不时的出现在脑海中,警醒一下自己。那我觉得,这样的输出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了。
愿你我的世界,多一份倾听,少一份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