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后知后觉的听父亲写的散文诗,李健的版本,里面有段歌词:
想一想未来
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
那时的儿子
已是真正的男子汉
有个可爱的姑娘
和他成了家
但愿他们不要活得
如此艰难
有现实,有憧憬,有无奈,有爱,很感人。前一阵在一个小群里和几个哥们儿瞎聊,说起来这几代人的生活,我模模糊糊的觉得,我们祖辈生活最大的主题是生死,活下去,不管你是什么党,什么主义,活下去是最重要的;我们父辈最大的主题是有无,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第一块奥运金牌,第一口可乐,第一次听邓丽君等等;我们这辈最大的主题是贫富,改革开放,允许私产,每一只猫都想做那只抓到老鼠的好猫。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经不象父亲写的散文诗里唱的“如此艰难”。
然后呢?
我们这辈人都已三四十岁生儿育女,那我们孩子这辈,他们生活最大的主题是什么呢?我不知道。
我骨子里是个保守、扫兴的人,对许多主流的看法习惯抽身出来冷眼旁观,甚至唱反调,这其中包括微信几大热门之一的育儿鸡汤。也许是经历,年纪,甚至专业背景,我不认为这个世界是有温度的,不认为谁欠谁的。这并非是说我不知道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存在,不相信善良,只不过在那之前,在事情变得矫情变得酸溜溜之前,还有冷冰冰的现实。
以前看过一个很文艺很浪漫的说法,如果你真的深爱的你伴侣,你会希望他或她死在你前面。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从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说法开始,就有个古怪的问题从脑子里冒出来,直到现在:如果有一天,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所有家人离我而去,孤家寡人,怎么办?我当然知道要活下去,然后呢?
大家都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真相是,孩子是父母基因的延续。我们难免会把对自身的看法投影到育儿的过程中,而且更多的是对自己截止到目前为止不太满意的地方。我不知道这种焦虑是否是育儿鸡汤大热的原因之一,不过有一点我可以大胆猜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育儿”和“鸡汤”相比,后者才更被需要,毕竟人得和自己谈妥,而安顿自己这颗心,好难。
废话说了太多,来来来,和我一起,干了这碗育儿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