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别不爱面对的事儿横在眼前,就是豆包小朋友又病了。第二次输液,打头孢,我妈满脸愤懑地对我表达不满:你长这么大都没打过这么多抗生素!我说,那我咋办?老太太说,想想我怎么带你的!呃......我只能说全是辛劳啊~
上一次细菌性肺炎,我使劲地研究了诊断用药一系列可能涉及的问题。《美国育儿百科全书》不够,又买了《尼尔森儿科学》,上了关于雾化的微课,把科普大V的文章翻个遍。结果呢,看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的一知半解太可怕了。刚开始还敢旁敲侧击的质疑医生,后来大概有了一些体系化的认识,干脆闭嘴,直接选择本地最好的三甲医院,什么都不想了。
而自学的意义呢,对我来说有这么几点:
1. 端着一个相对科学的态度,便于理解和接受。
2. 能够更好的配合医生,提高问诊的效率和准确性。
3. 避免踩雷。
4. 通过 一些常见问题可以对医生水准进行简单判断。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不良媒体总是靠着健康的噱头,用哗众取宠的标题吸引眼球,让人混淆黑白,使大众模糊了医学的科学界限。而越来越多的妈妈群除了买买买,更多地也成了寻医问药之地,不是问咳嗽吃什么药,就是问讨论如何提高免疫力,最可怕的是,在药品推荐蜂拥而至大家热切表达购买愿望的时候,如果有人善意提醒,反倒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回到主题,我想说的很简单。一个靠谱的医生在多年专业系统的学习基础上,辅以长期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基本判断,这是我们靠读几本书根本无法企及的。再者,医学研究的是生命体,千变万化的存在,我们可能自以为掌握的标准和规则是不足以适用到所有的领域和情形的,千万不要随意的给别人的病情支招。另外,作为大众,选不了医生的时候,选一家靠谱的医院,尽量降低系统性风险吧。
孩子生病,耽误了写和读。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