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有网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秋来临了,为何自己对“节日”会感到愈发无趣呢?
这个问题,其实引发了大多人的思考,在当今这个社会,为何那么多人都感觉不到以往“节日”的氛围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防想想年少的时候。那时候的我们,一年当中最为期盼的事儿,其实就是“过节”。
很多人就会疑惑,为何孩子会对“节日”有如此大的兴趣呢?
因为人心的好奇,每个人都会为那几天的神秘节日而激发起内心的向往之情。如此,自然就会期盼节日的到来。
因为节日往往是跟“假期”挂钩的。每遇到一个传统的节日,都会放几天假,摆脱学业或者其它压力的侵扰,让人满心怀喜。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少时候的我们,都对节日的“大餐”特别感兴趣。
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可能感受最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平常的日子里只能是吃素菜或者吃白饭,完全没有肉菜可言。可以说,过节的时候,往往就是菜肴最为丰盛的时候。
虽说现在的生活变了,可回想起来,还真是一种特殊的时代回忆。
当年少之你我成长到今天,其实我们心中对于“节日”的好奇和期盼度是越来越小了。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
其实,这一切都和外在的环境和人的心理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越过越好
在现在这个社会,有一句话特别幽默,叫做“我们每天都在过年。”
随着社会物质的逐渐丰富,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其实我们都会感觉,每天吃的东西,或者穿的衣物,其实和过节是差不多的。
既然会差不多,人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那就是过节和不过节,其实差别不大,反正不会胖多少,也不会瘦多少。因为我们平常吃的,有些时候比过节时吃的还要好。
所谓“人心思变”,当人的收入水平和人心的追求逐渐在提升时,那么人也就想传统的节日能有所变化。比如说吃喝上的变化,比如说形式上的变化。
每个人的内心欲望,其实就像黑洞一样,得到某些事物之后,并不会满足,而是愈发扩大,愈发想吞噬一切。那么,我们也就对以往的节日少了期盼的心理,更觉得它们变得普通日常了。
就像我们买一些珍贵的物品,拿以往来说,都是过节时候才买的。可现在呢?人有钱了,何时去买都行,只看人的心情而已。
所以说,当生活愈发富裕之后,人对于“节日”的寄托和期盼也会有所减少。
边际效应:习以为常,越过越“平淡”
说起人内心的“平淡”感觉,其实就要说到一个名词,那就是“边际效应”。
其实不用说得那么复杂,就拿“喝水”这件事来说,当你感觉特别渴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杯水喝下去,你会特别满足,甚至还有感恩天地,感恩命运的想法。
可如果再喝第二杯,第三杯,一直喝到“吐”呢?你会发现,你已经特别撑了,甚至不想再喝水了。如此,便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人接触节日越多,其实内心的满足感和好奇感会越来越低。
曾有个朋友,他是大山里面的孩子。小时候,让他最为欢喜的日子,便是春节或者其它隆重的节日。因为在那天,姥姥会给他做新衣服,姥爷会给他做好吃的,就连父母也会给他买小礼品。
可几十年后,这位朋友在城市里小有成就,便把年迈的父母接到城市里面来养老。刚开始在城市过节的时候,感觉烟花四射,特别漂亮。
但是,因为习惯了这种生活,其实他们都对城市过节的氛围也没啥感觉了,甚至会认为平时就是节日,节日就是平时。所以说,在很多时候,就算节日来了,朋友这一家人也不会太在意。
因此,可以这么说,节日越过越无趣,大多人对其传统的形式都习惯了,甚至他们每天过的生活,就像过节一般。
生活多了匆忙感,人生少了仪式感
曾有位作家写道:“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每个人都像是一匹匆忙奔跑的野马,竟忘了脚下有路。”
这个时代是什么时代?便是匆忙的“快餐”时代。大多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其实都活得过分焦急,少了一颗“平静”的心。
所以,当焦躁的社会现状遇到较为平缓的传统“节日”时,矛盾也就产生了。而我们,便是矛盾当中的感受者。
在我们的看来,“节日”就像是“水流”一般,多了平淡,而少了当下“刺激”的趣味。所以说,随着人越发成长,随着社会节奏的越发加快,我们也就对“节日”感到无趣。
就像中秋节,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吃块月饼,放几天假,刷刷手机而已。这样的举动,其实是社会中大部分人的现状。
当我们从“现状”中再究其本质时,我们会发现,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仿佛遗漏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仪式感”。
有句话说得好,叫做生活需要仪式感。同样,我们过节也需要仪式感。当急躁的生活节奏将缓慢的节日仪式感冲淡时,我们对于“节日”的态度也就变得无所谓了。
每一次的过节,就是每一次的“花钱”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疑惑,难道除了人的心态变了,社会的环境变了,就没有其他的因素了吗?其实,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和我们贴身相关的“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过节就是送钱,节过了钱也就没了。
很现实的一句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那就是越是逢年过节,我们的钱包越是受到“损害”。当这种“损害”愈发频繁时,我们对于节日的态度也就会生发出“厌恶”感。
就像之前的一位朋友,他对此深有体会。因为他自己的亲族,再加上妻子的某些至亲,合起来竟然有八九家之多。
他经常在圈中调侃,每一次过节之后,至少那个月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算了算,一个亲戚要给四五百,还要买些礼品,那么多人合算起来基本要上万块。
这位朋友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缩影。虽然说是缩影,但他的态度,却能体现一部分人的态度,那就是“过节”和“撒钱”是挂钩了。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都想自己的钱能保存起来。可一旦现实和他们的想法或者愿想发生了冲突,到最后,他们也就只能对节日感到“厌恶”。
所以说,现在的人,为何会感觉“节日”越过越无趣呢?
总的来说,便是人心和现状的融合,与传统的礼仪习俗相碰撞,从而产生了不可磨合的矛盾。如此,我们的态度也就变得平淡了,甚至有些人还生发出可有可无之感。
不得不说,这对于传统“节日”而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