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活得很忙碌,忙到从来没有仔细的审视过自己的生活。
《人生七年》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它让我们跳出自己的生活,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得以近距离观察他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选择和结果,体会他人在成长路途中的欢乐,彷徨,奋斗,悲伤和成长。
看不同的人生,为的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1
《人生七年》,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一部纪录片,没有之一。
《人生七年》,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纪录片,不谈别的,其跨度50余年,本身就已经是个无法超越的记录了。
该记录片分别记录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英国小孩,有的是上层社会,有的是孤儿院,从他们7岁开始,此后每隔七年,导演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小孩,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以7年作为人生的一个节点,记录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不同的人生状态,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不同的人生轨迹。
据说,这部记录片的导演现在已是一个耋耄老人。这部纪录片拍摄时间已经持续了56年,下一个七年是2019年。到那时,这部记录片的所有人都将六十多岁了。
拍摄这片子的初衷,是想真实地呈现英国阶级壁垒、社会流动性之类的问题。我们也似乎看到,精英阶层的孩子从7岁开始的观念和普通阶层就有巨大的差距,他们往后的人生发展也确实不出人意料。但是,如果把这个片子的意义局限于此,未免显得狭隘。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直接向人们倾诉什么道理,或是什么价值主张,它只是直接的,把社会,把个人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接下来,需要你自己去体会,体会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镜头一晃而过,7年就这样结束了。每一个难挨的时刻,都被轻松的一笔带过。而生活是真实的,由每一个点点滴滴汇聚而成,而能展示给你的,也只是这无数生活片段中的某几个片段。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他们每一个阶段表现出来的一小部分,7年间的细节和过程,我们根本看不到,也根本无从想象。
不论是春风得意,还是困顿焦灼,他们的人生经历对我们都有着很大的启发。他们就像是一面又一面的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反思着自己,并以此作为我们人生的经验,从而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2
下面是我对这14个孩子的一些感受。
Tony:成长于伦敦东区,最底层的孩子,小时候很顽皮,7岁就下决心要当骑师,后来意识到自己不适合骑师,于是改学了出租车,并如愿成为出租车司机。他似乎总是想到什么就能做到什么,做不成也不因此后悔或沮丧。尽管一直是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但是人生却不平庸。7岁时,脸朝地摔倒的Tony笑着爬起来继续奔跑着,这份骨子里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真的很启发我。
Bruce:虔诚的基督徒,家境很好。7岁就说想去非洲当传教士帮助别人。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在普通学校当老师,深信教育可以帮助人,帮助社会。曾去孟加拉国支教,积极参与教堂事务,帮助过同节目有困难的Neil。后去了贵族学校任教,生活简单幸福。
Nick:世俗标准里最“成功”的孩子,真正打破了壁垒,从偏远地区只有一间屋子的小学一路考上了牛津,后来去美国当了物理教授,事业有成。
Neil:估计是整个节目争议最大的人。没能考上自己想去的牛津,而去了阿伯丁大学。一年后选择退学,之后更是四处漂泊靠领救济金生活。一直在彷徨,一直活在困顿中,但后来他慢慢地开始从政,成为了一名地区的议员,不过地区议员也依然很惨,还得靠救济金。他就像是一名苦行僧,在路上慢慢找回自己,尽管这条路漫长而艰辛。
(彼得、尼尔)
Peter:21岁在伦敦上大学,年轻时有些愤世嫉俗,28岁当了老师,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参加节目,直到56岁才回归,他已经组建了自己乐队,并获得一些荣誉。
富家三公子:
John: “高富帅三人组”里观点永远最直接、犀利的那一位。他的一生似乎就是按照上流社会的正常模式展开的。14岁就想好了以后要从事法律。如愿考上了牛津大学,读的法律专业,后来去了法庭,娶的是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他自己的曾祖父就曾是保加利亚首相,可见背景之雄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21岁时的观点:人们总是以为他们这个阶层的人生就是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大学读书就去哪所大学读书,一切看起来都是顺理成章,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刻苦努力的日子,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误解。后来才知道他9岁时丧父,母亲不得不承担生活的重担,读大学自己也很努力的拿到了牛津奖学金,所以,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轻松。
Andrew:精英阶层子弟的道路看起来确实一帆风顺,剑桥大学读的法律,后来当了律师,成为律所合伙人,后来又跳槽,一直过着优渥的生活。
他说了一句让我非常难忘的话:你没法给孩子任何实质的东西,但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们终身受用。
Charles:只参加到21岁,之后就离开了节目。14岁明显感受他和John、Andrew不一样,有一种反叛自己阶层的劲儿,也很有文艺范儿。理想是写东西,后来去当了记者,再后来在BBC做节目。
Suzy:节目中唯一的富家女孩。7岁天真无邪,14岁开始有些迷茫,21岁的时候觉得人生、家庭之类毫无意义,可能是因为父母离婚的影响。28岁嫁了一个律师之后,开始了安心的家庭主妇生活,她也变成了一个非常平和、快乐、美丽的女人。然后一直保持着这种平和快乐的状态。
伦敦东区平民三姐妹:sue、Jakie、Lynn。
Sue:三姐妹中对自己要求最高的一个,14岁说不想早结婚,想要充分地体会人生,果然也是结婚最晚的。但还是在20多遇到了喜欢的人,结婚生子,遗憾的是最后还是离婚,至此步入辛苦的单亲生活。后来孩子大些,开始全职,也遇到了自己的真爱。56岁,她成为了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一个科目的负责人。
Lynn:三姐妹中最文静的一个,很早就结婚了。开始是在图书馆上班,后来是流动图书馆,再后来回到图书馆给孩子们讲故事。同时承担着当地学校的行政工作和当地教区的事务。她的生活,平淡而满足。后来得了一种遗传病,生活的不是很顺利。
Jackie:结婚早离婚早,经历过两段婚姻,有三个孩子,后来患病无法工作,不得不领救济金生活,一家人拮据而快乐。后来经济危机削减开支,她无法再领救济金,婆婆和前夫相继得癌症,这么多悲伤的事情发生在一起,但她还是很坚强地生活。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Paul: 7岁在福利院,14岁被家长接去了澳大利亚,有点内向,有点自卑。后来,娶了一个非常好的妻子,两个人在生孩子之前变卖了家产,买了房车去环游澳洲。一直是普通工人,但每次采访Paul,他都是腼腆地笑着,话不多,但是表情就是满满的幸福。
Symon:7岁在福利院生活,后来被母亲领走,但是从来不知道父亲是谁。21岁在一家冷冻食品厂打工,说自己应该不会困在这里,有更大的理想,但28岁还在那里,结婚了有5个孩子,后来离婚。42岁有了另外的妻子和孩子,虽然还是做着搬运工之类的工作,但整个人的状态很不一样了。两个人还参加收养孩子的资格培训,已经收养过了几千个孩子。56的他刚刚拿了不错的公司的offer。
看着这14个孩子,一步步长大成人,我们会发现,所谓幸福,跟阶级无关。富裕的家境确实让人生轻松了一些,但普通阶层的孩子也能够慢慢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获得自己的幸福。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道路,各自有各自的幸福。
3
人生真的有很多种可能性,各不相同,但似乎又有注定的轨迹,这一切都在于你的选择。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所以,该好好问问自己,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以下是看完这部纪录片后的一些感受:
1、关于选择。
就算每个人的背景、环境、性格千差万别,生活其实永远有无限种展开的方式,并且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现在走的每一步,正是过去无数步累计而成的结果。所以,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关于阶层。
阶级是真实存在的,阶级背后的资源不平等也是毋庸置疑的。出身决定了你的起点,但决定不了你的终点,过程要看个人。所以,想要改变自己的阶级,可能更多的还是需要个人努力。
3、关于努力。
正如John 在14岁时所说,他们的人生经历并不是所处阶层引发的必然结果,好比说他上了牛津大学,并不是由于他来自upper class,而是由于他很早就定下了这个目标,且付出了艰苦的奋斗。所以,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需要努力,需要辛苦付出。
4、关于教育。
教育很重要,知识很重要。那些从小上私立学校,最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没有一个后悔他们所受的教育。年轻还是该好好地学习,掌握技能。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永远不要抛弃对世界的好奇心。
5、关于时间。
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幻化成世间万象,每分每秒地从我们旁边悄悄地溜走,亘古如是,没有人可以抵御时间的流逝。不虚度光阴,尽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最终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6、关于爱情。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所以,想要遇见一个更好的人,就要提升你自己,让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人和事。此外,永远对爱情抱有希望,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等不来一个对的人。
7、关于父母。
大多数人在中年,遭遇了丧亲之痛。每个人在谈到这一点时,眼中的光都消失了,显得哀伤,并且表示直到亲人去世的前一段时间,才感觉更了解他们了。我们都希望父母安康,可是岁月从不留情,我们陪伴父母的日子也在不断减少。
所以,为了不在未来后悔,还是趁现在父母尚在,多尽孝心,多陪伴他们吧。
8、关于健康。
身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5岁之后,一些人身材严重走形,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很多。所以,无论何时,要记得锻炼身体,保持好的状态,好的身材,这都是必要的。
9、关于婚姻。
好的婚姻,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人。35岁之后,生活辛苦或者不幸福的女人更容易老;而生活幸福的女人显得更平和,更美。找一个能承担起责任,懂自己的人过一辈子。
10、关于你自身……
真实生活的每一天你都要自己去经历,自己去承受。你的生活,只和你自己有关,和别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