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博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见,称之为“夷”。
听它听不到,称之为“希”。
摸它摸不着,称之为“微”。
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
所以是浑然一体的一。
所谓“一”,它的起始不清晰,
它的末尾不暗昧,
它绵延不绝地,无始无终地发展变化,难以给它命名
又总要回到没有物体的虚无状态。
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
没有具体物象的物象,
这就叫做惚恍。
迎面看不见它的头,
随后看不见它的背后,
遵循现实存在的道的规律,
来驾御现实,来探知远古,
这就是道所要求的法则。
这一章,文采斐然,初读,首先为文学性折服。如果一直读,读十回、百回,唔,“秋意浓”,馨香,味美,久久萦绕,绕梁三日。那个“夷、希、微”,是宇宙真理级别的,和“上帝”、“阿弥陀佛”,同在。是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为说不清,因为“道常无名”,而为之名,故为“惚愰”。易经叫“太极”,伏羲之“一画”,唯其“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在浩渺中渺茫,在虚空有为,人类思想的光芒偶尔照见,偶尔偏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照见万有中的偏离和不规则的规则。量子力学,四维空间,暗物质,5G,物联,都是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读经,读经典,与其阐述和解读,不如照读经文。于是理解了大德高僧们日日诵经的科学性。于是明白“字如珠玑”的妙义,是在反反复复的踏破铁鞋中找到微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太阳又升起来了,今日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