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一个容易发生故事的季节,亦是一个容易触发感怀情绪的时节。
秋的魅力,在于她浸染了太多独立于季节之外的游离,时而热烈洋溢,时而清冽冰凉,却总是能够透过一片金黄世象,散发出迷醉而深沉的芬芳,回味无穷。
由于处在葱郁之夏与休憩之冬的中间过渡位置,从一开始,秋季便镀上了一层由极向衰的悲戚与哀愁。所以,关于秋的诗词歌赋,多是伤叹,鲜见飞扬。
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冷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哀咏,从“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萧瑟到“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寂凉,从“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浩渺到“红衰翠减,关河冷落”的凄愁,无不将秋之萧索气息一一流泻。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句秋词,当属唐诗人吴文英笔下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只此一句,便将秋之气韵与现实情境完美结合,用字之精妙,取情之敏锐,令人叹服。
从手机推送中得知,今天正式进入秋分。
其实在自我意识里已事先预定,唯有过了秋分才算得上真正的秋时,而先前的九月,不过是盛夏残余的留恋,温存有余,激烈不足。
《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从这一天开始,太阳光直射地球的路径从赤道逐渐南移,直至冬至日到达南回归线附近,那是太阳光在地球表面往复运动的极限,也是距离北方最为遥远的时刻。此后,来路路向北,如期缓移,直至来年三月归位如新。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凭借其特殊的时间刻度和太阳光直射轨迹,蕴含的哲学意义同样值得细细品鉴。
秋分,秋色平分。即在秋分之日,昼与夜时长相等,呈势均力敌之势,这种两分情况,一年中唯春分、秋分两日而已。
昼夜,亦可理解成阴阳两力的较量。而以阴阳为代表的相生相克的辩证法则,正是贯穿我国主流思想的核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华夏能量的源泉所在。
阴阳意味着变化。古希腊智者赫拉克里特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便是,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并非静止的,运动无处不在,唯有变化发展才可以站稳生存的脚跟。春华秋实,夏雨冬雪,昼夜更替,四季轮回,世间万物自在生长,代代不息。停滞不前,则会面临被自然淘汰的风险。
阴阳意味着克制。没有永恒的黑夜,亦没有永恒的寒冬。任何一方力量都有牵制伴生,不可能单独存在。尽管有时候也许只会看到事情的一面,同时应该抱有警醒,隐形的另一面不过在潜伏沉淀,随时准备破土而出,改变时局。所以,保持一种克制,守护一种平衡,勿偏执于一种极端。
阴阳意味着希望。向死而生,向枯而荣,凡是种种,皆有原由,一切大美,不在烈日当照时,而在黎明破晓前。一定意义上,阴阳的并生存在,就是为所有人留下了一线生机,留下了一个正反转换的可能,这是天道的悲悯,亦是无尽的恩赐。
秋分起,黑夜渐长,天气渐凉。心绪似有惆怅,无需过度沉沦,毕竟风雨过后,方见碧洗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