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有这么一个说法,干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呗。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先一手交钱再一手交货,还是先一手交货还是一手交钱?
也就是说,是老板先给你涨工资,你才愿意多干点活呢,还是你先多干点活,老板才愿意给你涨工资?
这里给大家讲两个关于“工资”的误区。
误区一 我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
比如,你是公司的IT工程师,老板每个月给你开一万块钱工资,所以你默认为你的岗位价值是一万块钱,你要干的,就是一万块钱的活。
这么想就错了。你以为你拿了一万块钱工资公司就是花了一万块钱在你身上吗?No。
公司还要给你交金吧,无论多少险多少金都是成本吧,还有招聘你进来的费用吧,还有你进来后对你进行岗位培训的费用吧?为了找你来做这份工作,花在你身上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超过你每个月账面上的工资的。至于超过多少呢?你可以大概按double算,就是两万块。公司每个月花两万块钱在你身上。
前几天,我的老东家来跟我抱怨几句,说我刚介绍过去的年轻人啊,干了一个月,不干了,扭头就走,还态度不好。
我纳闷了,本来以为是做了一件好事,却变成了两头不讨好。我想着这个工作是培训助理,可以去跟不同老师的课程,多吸收知识,见见世面,以后的职业之路也宽一些。
于是我去问这个年轻人,为什么突然辞职不干了。他说,他们家那边刚好有一个公职单位空出一个职位,家里内部有关系可以拿到这个职位。他觉得挺合适的,比较适合他,所以就辞职得比较匆忙。不然啊,怕那边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
当然,我也没法儿怪这个年轻人,社会机会多,都焦虑,怕错过,可以理解。但是同时我更加理解老东家的难处,而这个难处是许许多多辞职就走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难处,就是公司的“隐形成本”。
在年轻人这块,可能觉得,你开给我的工资就几千块,我来了一个月走了,你换一个不就得了,反正就几千块的工资。但是在公司这边,前期的招聘和培训成本,我刚才说了,至少要double,好不容易来了一个稳定了,结果一个月就走,公司还没回本呢,又得继续投资下一个潜在员工,去发现,挖掘,培养,这里面人力资源要花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可是不少了。
没错,公司招聘员工来上班,其实就是在做一笔期待回报的投资。前期的成本投进去,希望你进来好好干,为公司创造价值。你至少要创造你账面上工资数字的两倍价值,公司才能赢亏平衡。只有你创造的价值超过账面数字的两倍,公司才能有回报。而对于刚进职场的员工是不可能实现的。
你一职场小白,啥都不懂,刚进去,就是多问,跟着做,接受培训,公司是花时间和精力在你身上,教育你,培养你,都是成本投入。等着你创造回报,至少要一年以后,业务上手了熟悉了,才能把工作做好,做精,甚至多做点创造性的工作。
所以你可以这么理解,所有在工作一年以内辞职的员工,公司在你身上的投资都是亏本的。所以当你雄赳赳气昂昂地各种跳槽时,后面都是滴血受伤的公司啊~~😢
有一次我跟一个财经网站的编辑在聊,她说了这么一个难处,说最近在招聘财经新闻编译人员,太难招了,问我有没有什么好推荐的人选。
我说,“上海英语厉害的人才大把啊,学翻译的不在少数,你这里平台又不小,何愁招不到人。”
她说,“是这样的,你open一个岗位,投简历的人成百上千,选择确实不少,但是我真的是怕了。”
“怕啥呢?”
“以前吃过亏啊,你看,我带一个编译人员,从新手到老手,至少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放心把新闻完全交给他,可以独立翻译编辑再发表,但是没多会儿人就走了,我又得重新来过,再培养一个,羽毛丰满了又飞走了,我这不是劳心劳命还没好结果吗?这些年轻人啊,没耐性,不感恩,学到东西就走,真把我这当慈善机构搞免费教育了,所以我现在招人我怕啊,你不会我可以教你,但是你不呆个两三年的,我一开始就不应该教,白搭。我要是一开始问他们会呆个两三年吗,可能个个都打保票,但是谁知道未来呢。要走的,我强留也没用不是。”
哎,我能说啥呢。这个难处,每个公司都在经历着,挣扎着,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机会多,选择多,人才流失和流动,确实是常态。
所以大家还记得《欢乐颂》里面的富二代曲筱绡吧?本来自己还一脸天真不谙世事呢,后来自己开了公司做了老板,就知道做老板的各种难处了。有一次和安迪一起在做spa,就谈到“招聘”的痛苦了,她也提到,招人成本太高了,但凡有点经验的,工资要求就蹭蹭蹭往上涨,真是贵啊。
这也是为什么,你拿多少钱,不等于干多少活,因为公司花两倍的钱在你身上,至少也得把你现在的工作量两倍上去了,才能对得起公司花在你身上的成本。
回头,不要轻易抱怨公司给你的工资太低啦你干的活太多啦,想想我上面分析的,心放宽点。
误区二 老板应该为我的潜力买单
大家对于设定的工资愤愤不平的原因,通常都是觉得“怀才不遇”,觉得自己满腹经纶雄才伟略却没有被赏识和认可,每个月才发个几千块钱公司真是玷污了我一身好皮囊。
自恋有益于身心健康,我是不反对的😊。但是当把“幻想”当作“可能可以实现的现实”时,就要敲醒敲醒自己了对吧,不要妨碍公共秩序才是正道😅。
老板不可能先给你涨工资,再期待着你多干点活的。这个道理,就跟先要有你妈,才能有你一样铁。
首先,公司招聘你进来这个岗位之前,对这个岗位的行业水平工资是有估摸的,大概的范围,可能会因为你的经验和能力有浮动,但是基准线基本不变。
比如,你去应聘商务楼的清洁阿姨岗位,基本上工资都是四五千吧,可能因为你之前在上海中心清洁过好多年,经验丰富,简历比其他阿姨闪耀,所以多给你五百,五千五,这是有的。但是不可能因为你多擦了几年地和玻璃,工资给你涨到九千一万吧?除非你升职,做主管,管理阿姨们的,或者换岗,之前边擦地边学习财务,然后应聘了财务岗位。这才是可能。
那么,行业水平工资又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呢?有什么标准或者方程式,可以代进去算,算出各行各业各个岗位的工资吗?没有。
工资水平,本来就是很玄的东西。
举个例子。有一个老板,投钱开了一家公司,雇了一个程序员和一个销售。程序员开发出了一个软件,销售人员去卖。卖掉了,净赚十万。
问题来了,这十万应该怎么分?程序人员会说,没有我开发这个程序,你们卖毛啊?销售人员说,没有我帮忙卖出去,你这就是一堆乱码。老板说,没有我找你们两个来工作,你们还在喝西北风呢。
都很有道理是不是。
物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叫“测不准”原理,你永远无法测到一个电子在哪里,因为当你要用另外一个电子去测时,它们之间已经互相影响了位置。
类比的,企业无法准确判断你的职位该值多少钱,因为企业的收入是整体核算的。至于具体的工资,只能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定,类似于经济学原理。
公司要找个编程人员,开个10k,看有没有人愿意来,来了,看看人什么质量,有合适的,就定下来了。如果发现质量都不行,那么可能工资开低了。再加个几k,重新招。
另外,还有公司的预算问题,里面本来就包含了设定的工作量。比如公司要招个前台,负责来访人员登记,会议室登记,和收快递的,工作量不大,对这个岗位预算也就5k,那么就按这个工资数招,在前来应聘的人里面挑个最合适的,就完事了。也不会去调岗位工资了。
所以,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有供求关系因素在,也跟公司的预算在。
在招到你之前,公司对这个岗位的工资数,心里有把尺寸的,不会轻易变动。我满意你,你接受我,那么你来,我们开始工作,不会因为你才比子建貌比潘安多给你个一千两千的。除非是公司的工资调整制度,每年涨个百分之多少的,全公司都一样。
唠嗑完两个误区,最后说说自己的增值部分。既然公司不会为你的“潜力”买单,那么就把你的“潜力”搞到水面上来,让大家都看见不就完了。
当老板发现你创造的价值超过你账面工资的3倍以上了,也就是公司不仅“盈亏平衡”还赚了,肯定不好意思不涨工资的,因为如果不涨,你要走的呀,你一走,公司又得重新招聘,这个成本还大于给你涨工资的成本。
如何增值呢?如果你的硬性业务部分,比如说你编程序,编了很多有意思的有用的程序,之外,你还能讲!讲什么?把你设计程序的整个思路跟销售团队讲,使得销售团队能够更好理解你设计程序的逻辑,从而能够更好地和客户沟通,这就不得了了。你不仅能做东西出来,还能把你做的东西讲出来,厉害!
这就是“软技能”,soft skill,包括职场上的沟通,演讲这些内容,把一个想法讲清楚,无论是给老板汇报工作,跟跨部门同事沟通,还是与客户的交谈,能用恰当的方式清晰准确地传达你的思想,和别人达成一致,这就是职场上大大的加分亮点。
而其实,在任何岗位上,最容易增值的能力就是表达和沟通,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能力。当老板发现你既会编程又会侃侃而谈,肯定会觉得,哟,这小子挺厉害,有前途,我要好好培养!
当你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又有沟通表达的软技能,一定能够为自己构建一个上升通道,往经理的方向发展。
想做CEO?梦想总是要有的嘛,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