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想学健康】-藏象篇
从月事看脏腑“未病”
月经的出现是一种现象,是人体整体生理变化的一个部分结果,它的出现标志着女性生理功能的成熟,具备了孕育的的基本条件。据《内经·素问》的记载,月经的产生主管的脏腑是“肾”(先天),起主要辅助作用的是“胃与脾”(后天)。五脏之间的五行联系,使女子的月事与五脏都密切相关,月经的变化也反映着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女子七岁肾气盛。”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两部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如形体发育迟缓,月经初潮较晚,月经后期、量少、经行腰膝酸软,惊醒健忘恍惚等,多为先天肾精不足;而经行眩晕、健忘、心烦、发热等多为肾阴虚引起的;经行胃寒、遗尿、小便失禁、下利清谷等多为肾阳虚所致。由于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往往出现阴阳两虚,症状夹杂。
肝主疏泄,主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如经行眩晕、视物不清、失眠、心悸、月经后期、量少,多因肝血不足,筋目失养,冲任空虚而不能上荣于清窍所致;经行出现肋痛、呕吐吞酸、经量多甚至崩中漏下等,或精神抑郁、经行胸肋胀闷、乳房痛、先后无期等,多为肝气不条达,疏泄太过或不及所致;经行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鼻衄等多是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与肥甘厚味化火所致的肝火炽盛;其外,巅顶疼痛、胸肋疼痛、少腹痛、筋脉拘急及一些眼部疾病常与肝的疾病有关。
心主血脉及神志,其致病主要影响血脉和神智。经行自汗、气短、神疲乏力等,多为心气虚或心阳虚的表现,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或误服药物所致;
经行盗汗,五心烦热等,多为血的生化不足所致;经行口舌生疮,失眠,小便淋涩不爽等,多为饮食或七情内伤所致的心火旺盛。
脾主运化及统血,喜燥恶湿,主升清,脾的病变多为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如经行胃脘冷痛、形寒肢冷等,多为过食寒凉药物或生冷食物导致的脾阳受损为病;饮食失节,思虑劳倦,或久病伤气等,都可导致脾气的不足,表现在月经为经行胃脘涨满、倦怠(脾气下陷),经行便意频数、脱肛、头晕目眩(脾虚气陷,清阳不升),经行量多、先期、紫癜、经行牙龈出血等出血病变(脾不统血);如果经行便溏、头重身困、泛恶欲吐等,多为贪凉饮冷、或涉水淋雨,久居潮湿之地引起的脾阳不升,寒湿内阻。
肺主宣发素降,通调水道。如经行气短乏力、声低懒言、畏寒、自汗等,多为肺气不足,宣降失司;经行干咳、声音嘶哑、发热等,多是津液不足,肺阴虚损的表现;如外邪犯肺,津液易凝聚成痰,或脾虚不运,也会使三焦不利,水湿停聚,出现胸闷咳嗽,痰多质黏,或经行喘息发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