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案例督导,我的来访者的议题是:面对高二的女儿在假期中放松的玩,自己很矛盾。想管,一说她,孩子总是说,我知道了妈妈,学习过后情绪比较稳定,但是没有效果;不想管她,心里很担心,觉得自己没有进到妈妈的责任,也怕自己后悔。想解决一下自己的矛盾心里。
我首先澄清了做了共情:作为一个妈妈,面对即将高三的女儿这种放松自由的状态,心里担心,着急是正常的,特别椒面对高考这样的关键性考试,作为家长总想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父母为之计则深远,很能理解一颗母亲的心。
然后澄清啦咨询目标:矛盾的心情怎么办?
咨询过程是:收集信息,了解孩子的状况;然后整合想管和不想管这两者都是基于对孩子的爱。
这样我觉得问题不大,觉得解决了她得矛盾。但是她说,理智上这些她知道这些,但就是心里这个坎过不去。
然后下面感觉自己就开始去找线头,不停地去抓取一些东西,感觉是在原地打转,没有看到来访者内心是怎样。所以就运用了很多问句,感觉让来访着有点隔靴挠痒,没有直接击中靶心。一度进入困境,几乎要叫停。后来就硬撑下来。
这次案例练习一结束,我感觉到了挫败。
原因:矛盾从整合角度以为解决啦,其实来访者心里并没有解决。
用问句不停地去找方向,推测,会引起来访者的阻抗。
思路上没有想到:每一个想法背后的信念、动机、价值是不同的。从一个一个点去细致地探寻,委婉而不直接。
内心可能对来访者有自己先入为主的评判,没有放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