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我儿子将来成为有出息的人。”——爸爸
“我也有一个梦想,希望我爸是国民公公,那我就一定听他的话。”——儿子
其实我也讨厌自由
讨厌那些不确定带来的恐惧
我讨厌自由
讨厌人生每一次转折和未知
我讨厌自由
更害怕被遗弃
其实,你可能还不知道,渴望被“被束缚、被定向”,成了在当代人深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这里的“关”并不是锁在牢笼之中,而是对一种“稳定的”体制之内的向往。比如我们认为最好的工作单位公务员、国企。
为什么觉得工作没有意义,还不敢离职?为什么绝大多数家长建议子女找工作的首选都是公务员、国企?为什么事业上遇到挫折,就想找个稳定的工作?
因为在这个失控的社会中,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主宰自己,我们害怕自由,害怕自由把我们吞噬。所以,我们会选择逃避自由,逃避我们的真实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自我实现的渴望与消亡
看过很多草根传奇,也读过很多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于是我们在内心播下了一颗种子,自己也要成为那样的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梦想”。
在封建社会,农民、地主、商人和权贵都是很稳定的社会阶层,大家在自己的阶层做自己的事,虽然有很多限制,但都满足于当下的阶层,最差的农民只要吃饱喝足丰收好,也就不向往什么了,因为他们知道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也就不会去做一些无用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一样,我们是“自由”的,我们随时有机会从一个阶层跳到另一个更高的阶层。比如某某白手起家、某某一夜成名、某某又成为了亿万富翁……如此之类的事情每天刺激着我们,我们也有很多的机会变得更好,也渴望完成梦想。
从现实到完成梦想的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自我理想能力的实现”,简称“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
确定梦想:我要成为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目标。
找到途径。
撸起袖子干:需要足够的“炮弹和粮食”。
终于成功。
绝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确定梦想”这个阶段,比如我想造个腾讯,突然发现自己连代码都不会写,根本无路可走,算了放弃吧!找份工作才是“正经事”,第一批“梦想家”轰然倒下。
但马云也不会写代码啊,于是找了几个程序猿和自己一起干,总算找到了一条途径。可是租不起办公室发不出工资又融不到资,程序猿走了自己又不会弄,没有“枪与粮”的支撑,就算找到途径,也因“体力不支”倒下了。
但有些人不放弃,四处借钱拉关系也要继续干,并乐在其中,认为自己只不过暂时还没成功而已。
但他忘了,我们自己注重的是追求理想这个创造过程,找到通往“自我实现”的价值;但旁人在意的是你创造带来的成果。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话:
“你瞧瞧隔壁那个小李,都三十出头的人了,成天不知在弄着什么东西,也不想想他爹妈年纪多大了……”
多么熟悉的场景啊!年纪越大,越一事无成,还在追求所谓的“梦想”,就会越被人看不起、笑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这样的情况,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也许能挺住,可第三十次呢?倒下之后这些梦想家深深体会到了“鸡汤里都是骗人”的梗概,于是停止眺望远方,看看周围邻居那些朝九晚五的“人生赢家”。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越是年长,“梦想”就会越来越弱,人变得越来越“现实”,用钱衡量价值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
毕竟社会衡量价值的主流标準就是“看得见的收益”(比如钱,或者具有明显升职空间的职位),我们做为这个社会群体的一员,群体的价值观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决择和行为,要想在这个社会群体中获得存在感,首要条件就要获得其大众的认同,而获得大众认同的条件,就要拥有大众所认可的价值。
那大众最认可的价值是什么呢?
答案是:没有风险,最好未来还处于稳定的增值状态。
这里的没有风险指的是,被评判的对象目前“生活条件”不错,并且未来是可控的,这种生活条件能够一直持续下去,至少不会变差。
符合这种条件人有哪些呢?
1.有家族企业,并且接班人无不良喜好,确保企业能正常运营。这是结婚对象之上品,面对这样的条件,父母巴不得立即结婚吧!
2.有非常稳定事业。这是普通人一般能够达到的,但最稳定风险最低的人群也不多,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比如公务员、国企员工。
3.有稳定的职业。这里指的是专业技术人才,比如程序猿、技工、翻译等等。尽管没有稳定的公司,但在社会上有稳定的地位和收入。
然后你有没有发现,除了第一类人太少,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都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
你的父母会赞扬某某毕业后,选择在国企单位工作,每月固定2万收入,让你多向人家看齐;但绝对不会赞扬马云身价一千多亿,让你立个小目标去赚1个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他们来说,2万是看得见的,在国企上班也是稳定、有保障,发生风险丢失职位的概率是很低的。1个亿太遥远,是不现实的,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大多数父母会赞成我们去考公务员,毕业一定要挤进国企,再次也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几乎不可能有父母会说:儿子,毕业了!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哪怕磕的头破血流,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生物本能角度来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只有在风险最低的状态下才能确保后代的安全,确保种族的延续,择偶标准亦是如此。
社会价值取向亦是如此。举个例子:找对象,对方工作属于公务员、国企一定是加分项
就连银行贷款,公务员和国企员工都列为一类优质客户,虽然他们不会成为社会顶尖人物,到他们能够维持在一种稳定的生活水平之上。
所以,父母对我们的投入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比如教育、相亲、帮我们物色工作等等。他们才不会管你做的事情是否有创造价值,你的工作对你来说是否有成就感,是不是要进行“自我实现”,你的对象是不是你最爱的……他们关心的是你能不能降低生存的风险,而确保安全和种族延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我们自身一旦事业受挫,又加上长辈轮番轰炸和劝说,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这种“向往稳定”的价值观也会植入我们内心。变成我们判定“价值”的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打拼累了,就想找个稳定的工作;听长辈的意见听多了,也觉得找份稳定的工作是对的。
那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工作很稳定没有意义,却不敢离职?
佛洛姆在权威主义人格结构论述中给出了很好的解答。“人通过成为比他自己更强大、更有力的权威共生部分,从而找到内在安全。只要他是权威的一部分,以牺牲他的完整性为代价,他就会感到他拥有权威的力量,他的确定感和认同感也依赖于这种共生的力量。”
拿最显著的公务员举例子。公务员是一种很稳定的职业,不需要你具有创造力,只要你们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好,就能确保你衣食无忧,前提是得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它,同样做为回报,这个职位本身也会带给你一定的权利,让你拥有掌握某些事情的决定权,而找到更强自身的存在感。
他之所以会认为这个职位觉得没意义,是因为他的潜意识在暗示他,他有能力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他的“自我实现”欲望在涌动。
但是又不敢离职,是因为他有这个欲望,但没有行动的途径和能力,不知道如何该实现潜意识下产生的欲望。怕离开这个强大的权利之后,那种无能、无价值、无方向、毫无存在感的感觉会把自己击溃。比如辞职后在家闲呆一年半载,那会让你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虽然你那时候的价值和创造能力并没有消退,但是不能“发挥能力”那种虚无就是你恐惧自由的根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敢让自己“自由”,因为我们不知道“自由”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你恐惧这种选择和不确定性,所以你甘心让自己依附在一个强大的权威之下,甘心受虐、受指责,甘愿埋没自己的创造价值,避免自己在选择中造成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
当然,如果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想逃避自由选择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渴望依附在更强的权威之下,甘愿被统治的人数超过了职位提供的需求,那么相应的机构就会设定入选门槛,进行“折优录取”。
所以,公务员是需要考的,尽管有很多人站出来说这是浪费人才,但是依然有人愿意往里面挤,因为这不仅是看得见的价值,也是对自身创造力缺乏而自慰的一种方式。
当你渴望有人给你指点方向、教你怎么做,却遭到拒绝的时候,你应该要感谢他。这是最无情的,也是最有情的答案。无情是没教你套路,有情是让你发挥了自己的创造价值,这才是你内心最需要也最能激发你成就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