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看书也成为一种时尚,各种推荐书单在网上风靡很久,很多人可能对推荐的书还不了解就手残地跑去下了单,可是买来之后,却因为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自己而被搁置,曾经的我就是这个手残党。
今年因为写书评的原因偶尔能从一些出版社申请免费的书籍来看,不过前提是在规定的时间写一篇书评。最开始我写书评的初衷是通过写书评来督促自己好好看书,因为我必须先去看才可能去写。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书籍是免费的,可以节省一部分费用。
可是自从有了免费的书看,我就慢慢地开始盲目地去追求看书的数量,很多时候看到编辑有新书就跑去约了一大堆,因为我也想像一些大咖们那样练就一天一本书的能力,好像这样就显得自己也像他们那样牛逼似得。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不但没有像那些大咖们显得牛逼,相反因为盲目地去看书,没有仔细筛选是否适合自己,导致很多书到手之后根本没有兴趣看。可是又因为申请书的时候答应过编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读,这种硬着头皮读出来的书自然写出的书评质量好不到哪里去,同时也因为看这些不喜欢的书导致自己没时间对很感兴趣的书深入去看。所以最近写出的书评质量一篇比一篇差。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不懂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日本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指出:读完一本书,要有扎实的收获。至于一个月能读很多书,读一本书只用几十分钟这样的能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地是我们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可是我之前却把去读书的本质弄错,导致自己只知道一大堆书的书名,而没有收获到需要的知识。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主要介绍读书技巧和活用读书笔记的书籍。作者奥野宣之推崇读书笔记本,按理说光从书名上看作者应该着重介绍如何阅读,可是作者却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介绍如何选书、购书,作者把读书分为五个阶段:
奥野宣之说笔记读书法的第一步,就是选购真正想读、应该读的书,也就是读书的前两个阶段,由此可见如何选书、购书在我们读书整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大家都像我那样没有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书籍,怎么可能有兴趣读下去,从而把有用的东西记录下来,到最后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呢?
作者在书中也主张用笔记法来选书购书,关于选书购书的笔记法主要指购物清单,那么对于选书购书来说就主要指购书清单了,我根据书中的内容制成了以下表格: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可能就很容易找到这本书了,不过也可以通过ISBN编码去查找,这样有时候找书会更迅速精确,不管怎样,只要记录的信息能方便查找到你想要的那本书就OK。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书,可以从以下地方着手,不要等到想看书了,跑到书店漫无目的地浏览,平时需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
我们平时看朋友圈、豆瓣、简书等一些平台上或者看报纸、地铁广告、一些新书发行的传单时发现了好书,可以记录下来。因为一般这些地方都会对于书有个简单介绍,就算没有介绍我们也可以先把书籍的基本信息记下来等有时间的时候仔细查找筛选。
同时作者还提到要找到帮助自己找书的“枢纽书”所谓“枢纽书”是指以一本书为基准,扩大范围去找基准书推荐的书,比如一个领域的入门书籍后面附的参考文献,如果你对这些参考文献感兴趣,那么这本入门书籍就是枢纽书。
如果对一本书感兴趣了,怎么去判别这本书到底怎么样,适不适合自己呢?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有了感兴趣的书,会首先去豆瓣上查看下评分。
再去看下热门评论:
当然还有别的平台,比如报纸等版面都可以看一本书的书评,不过我觉得在豆瓣相对更简单查找一些。作者奥野宣之在书中也提到要多看他人的书评,同时作者还讲到要多判断自己与评论者口味是否想近,这样以后就能更好从别人的书评中先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再去甄别适不适合自己。但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去在购书清单上记录下来,所以时间长了我就忘记了,比如这本《文心》我很久之前就想购买了,可是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忘记去买。
在购书清单的备注栏中可以写上一些标签类的话,比如我特别想读《文心》这本书,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豆瓣网红鼹鼠的土豆在她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这本书,后来又在别的文章中看到别的大咖也推荐这本书,正好这本书又是讲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的,而我恰巧很需要学习写作基本知识来提高我的写作能力,所以我在备注栏中写上了“#提高写作能力#多人推荐”。然后看到这些信息就果断下了单。
奥野宣之介绍地这种列读书清单的方法,我今天实践了一下觉得特别有用有时候可能你对很多书都感兴趣,但是记录下来,会更直观地看出来你最需要哪一本,避免盲目买书。所以作者在书中说列购书清单有以下好处:
如果你也不懂如何选书购书,不妨来阅读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看这本书如何教你选书购书,也来试试奥野宣之的笔记选购法,说不定对你就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