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水乡何处不山歌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引资料来源网络,有侵必删!

诗言志,山歌唱情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部分即是从各地搜集的民歌而成,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山歌。可见,最早的时候,诗和歌可视为一类,它与后世所谓的诗歌含义又不一样。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汉民族创作和保存了众多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歌。岭南地区的古百越民族后裔以好歌、能歌而著称,山歌是其中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歌》。

近世山歌首推“江浙山歌”,也就是古人常提及的“吴声”或“吴歌”。

中国的山歌可分为北方山歌与南方山歌两大类。北方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边塞地区,大多集中在几个歌种之中。南方山歌比北方山歌分布广泛,几乎各地都有,大多以地名称之:江浙山歌,用吴语方言,称之为“吴歌”,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

江浙山歌是对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山歌的统称。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比北方山歌窄些,音乐委婉秀丽。与北方山歌不同的是,江浙山歌没有集中的歌种,基本曲调的数量也比北方山歌少,常见的有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几种,最常见的是徵调式山歌。

江浙两地多使用吴方言,因此古代把这里流行的民歌称为“吴声”或“吴歌”,其中大部分是山歌。江浙山歌历史悠久,在魏晋乐府和明清文人编辑的山歌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收集的300余首江浙山歌,和目前流行在这一带的山歌在唱词格律、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方面都很近似。

江浙山歌是商末泰伯、仲雍奔吴后,将中原文化散播到江南吴地后的产物。当今大部分吴语地区仍将唱歌称为“唱山歌”,且运用非常普遍。在常熟白茆、太仓双凤、吴江芦墟、苏州园区胜浦地区等歌乡,老百姓一直称唱歌为“唱山歌”。

早在《诗经》成书之前,古中国各地乐曲创作、演唱已经相当成熟,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已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诗经》中的《风》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风》又称《国风》,是乐官奉王命从当时的十五个国家和地区采集、整理的乐曲,所以《国风》又叫“十五国风”。而论其实质,这种乐曲就是山歌。如《诗经·周南》的“采采苤苜,簿言采之。采采苤苜。簿言有之。”是一首妇女们采集车前子时唱的山歌。

山歌这一名称,在我国大江南北乃至东西边塞均有听闻。据专家考证,该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唐李益(约749—约827)《送人南归》诗中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白居易《琵琶行》诗中有“岂无山歌与村笛”之句。《月子弯弯照几州》是南宋建炎年间江南的山歌。明清以来,文人收集山歌者渐多,并编有专集。明代冯梦龙(1576—1646)辑录的《山歌》,内容广泛,包括各种民歌。明代昆山文人叶盛(1420—1474)所著《水东日记》中记有“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明代陆容(1436—1494)《菽园杂记》有“吴越间好唱山歌,大率多道男女情致而已”等。这说明,明代吴地文人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山歌”在吴地民间已经得到广泛流传,“唱山歌”已经成为民间一种司空见惯的俗语。

从西周伊始,历朝历代都曾经设立专门机构搜集民间歌谣。它和春秋时期的礼乐以及后来的乐府有着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无独有偶的是,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在内都把目光投向了“吴歌”。兹摘录如下:

当今大部分吴语地区仍将唱歌称为“唱山歌”,且运用非常普遍。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常熟白茆、太仓双凤、吴江芦墟、苏州园区胜浦地区等歌乡,老百姓一直称唱歌为“唱山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地文化工作者和不时前来调查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引导,老百姓才知道应该称为“吴歌”或“田歌”,但挂在他们嘴边的仍多是“山歌”一词。如果说吴地人俗称“唱山歌”自明代开始,那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我国西南、西北山区有“山歌”称谓,是因为抬眼见山的自然之举。因此,明代学者唐元竑推测,“山歌名溯流穷源,西北多山,山劳而水逸,当知古劳歌起于樵采也”,认为山歌是西北山区劳作之歌。但是,吴语地区是江南水乡,多为平原地带,很少有山,为什么称为“山歌”呢?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呢?这不仅是一般接触这一歌种的人首先涌上心头的疑问,也是长期困扰资深民俗研究者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可以上海音乐学院江明惇教授为例——他在《汉族民歌概论》中将“山歌”定义为“山野之歌”。

江先生按体裁类别将“山歌”定义为“山野之歌”,因此山歌的内涵得以圆通。这与清代学者顾张思“盖谓山野之歌”的论述不谋而合,且论述更为具体。但他的考察缺少历史的维度,还是没能说明“山歌”一词的来由。杨荫浏先生曾认为,明清时“山歌”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所指的“民歌”,而且认为“唐来久已流行”。但是也对为何称“山歌”未置一词。荷兰学者施聂姐在其博士论文中用一节的篇幅,讨论了中国音乐研究界和中国民间对于“山歌”一词的不同理解。她认为,吴地“山歌”,一般乡野民众的认识只是“歌”或者“声乐”的意思。但是,她也没有参与到对“山歌”一词的溯源问题中来。

关于“山歌”因何得名问题,后续研究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苏州科技学院刘大魏教授认为,“山歌”是泰伯(也写成“太伯”)、仲雍奔吴后,将中原文化散播到江南吴地后的产物。泰伯、仲雍奔吴后“以歌为教”的传说,在常熟工作的笔者也时有耳闻。说是“他们来到吴地,知道吴人也喜欢唱山歌,于是就吸收了中原山歌的精华与吴地蛮歌相结合,以石为纸,以碳为笔,以歌为教,编成新山歌,后人称为‘吴歌’,以此来教化吴地百姓,吴地社会文明的萌芽从此开始”。可惜这些文献似乎只是一种推测,给不出更为有力的源头上的历史文献作为证据。而且,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某一首歌是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吴歌的源头根本不可能是外来的。

出生于白茆歌乡,曾任常熟古里镇文化站党支部书记、现任白茆山歌研究会会长邹养鹤先生在一次跟笔者闲聊时谈起,关于吴地歌曲为何称“山歌”,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其实是方言引起的现象。白茆山歌有一首歌唱道“唱唱山歌散散心”。“山”和“散”在吴语中是同一发音。所以,他认为所谓“山歌”其实就是“散心之歌”。笔者请教语言学专家,他们认为吴语(包括常熟白茆方言)“散”“山”声调其实是不同的。“散”作动词是阴去字,读若/se/;作形容词为阴上字,读若/se/;而“山”为阴平字,读若/se/,两者不易相混。但是,近期进行调查时也发现,部分稍有年纪的人两类字连读变调时区分不清,容易相混。因此,他们认为邹养鹤可能是根据自己的语言经验悟出的一得之见。

张家港凤凰镇“河阳山歌馆”馆长虞永良先生认为,“山歌”一名的由来,应从字源学上去找答案。他这一富于建设性的提示,给笔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字源学的解释也许更为精当。

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苏宝荣先生认为甲骨文“山”字与“火”字 “形似”,这说明 “山”与“火”,古人都理解为是能量的一种释放。所以,不妨将“山歌”理解为“宣泄之歌”“情感抒发之歌”。“宣泄”也好,“散心”也罢,说明吴地人民都将“唱山歌”看成排解、消遣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的一种能动的反映。

在此,笔者有必要将“吴歌”或者“田歌”与“山歌”名称的适用范围作一些区分。如前所述,“山歌”一词,是吴地百姓对所唱歌曲的一种称谓;而“吴歌”或“田歌”,是近代和现代学者们对吴地民歌的一种统称。换句话说,从使用者的角度观察,“山歌”一般被使用在老百姓的口中,“吴歌”“田歌”则为学者、研究界采用(当然近来吴地百姓也有人逐渐开始使用“吴歌”“田歌”了)。从发生学角度来观察,“山歌”是老百姓用来特指当下所唱、所听到的歌,而“吴歌”“田歌”是文人、学者以一种地理、历史意识规约的,指从古至今流传于吴地人民之间的歌曲。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山歌”主要指乡间农人的歌唱,而“吴歌”把市井歌曲(即《晋书·乐志》所称“杂曲”)也包含了进来。从所取观察角度看,“山歌”是当事者的角度,取“主位”(emic),而“吴歌”或“田歌”是外乡人或研究者的角度,取“客位”(etic)。

——摘自网络,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众所周知,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有些地区的人们更是把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说起广西山歌,就不得不提柳州山歌,柳州山歌不仅历史悠久,与刘三姐的关系也很密切。

柳州山歌发祥地为广西柳州市的鱼峰山,传说壮族歌仙刘三姐就是在这里骑鱼飞天成仙的。

柳州山歌始于何时尚难定论。但根据大量的民间传说以及历代名流的记述,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

刘三姐,传说她生于唐朝中宗年代,真名叫刘三妹,是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壮族人,活跃在广西郁江流域。关于刘三姐的最早记载大概要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三妹山》:“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这条文献被清代《蕉轩随录》做了放大:“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

由上文字记载便足以证明刘三姐的事迹和广西山歌源远流长、历史久远之事实。

有说柳州山歌始于唐代,这其实与柳州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的传说故事有关。相传唐代有一壮族女子刘三姐为人刚直,机敏聪慧,口齿伶俐,善唱山歌。她用山歌与地主老财相斗,最后被官兵追杀,从鱼峰山跳入小龙潭骑鱼飞天。从此,柳州人民就把刘三姐视为自己的歌仙项礼膜拜,并以广唱山歌予以纪念。位于市中心的鱼峰山上曾有一石刻,上面刻有刘三姐画像并刻书山歌一首:“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你看刘三姐,唱歌得坐鲤鱼岩。”鱼峰山上仍保留有“三姐岩”、“对歌坪”等遗迹。

柳州人敬仰歌仙,崇尚山歌,民间山歌活动十分活跃。各地关于山歌的传说故事也十分丰富。“柳江人”遗址所在的柳州市柳江县穿山乡的龙吐山上有个歌.庙,叫妲贡妲旷.庙,庙.里供.奉的便是唱歌.神。三位.神像中一位身穿旗袍头戴圆边平顶帽,帽上还拖着一根带子的叫吒.神。旁边各塑一姑娘神.像,她们扎围裙,辫子盘两个圈,两朵花分别插在头的两侧,她们都张着嘴唱歌。这两位一个叫妲贡,一个叫妲旷,是两姐妹。据说穿山的山歌都是这两姐妹所传。传说古时候母亲生姐姐妲贡时难产,两天两夜生不下来,第三夜她家对面的山上突然亮起一盏大灯笼,红光照到母亲房里,妲贡便顺利呱呱落地了。第二年在同样的情况下生下妹妹妲旷。姐妹俩非常爱唱山歌。有一天,姐妹俩进山摘野菜不见回家,母亲找了五天五夜才发现她俩在山洞里攀肩唱歌。当母亲欣喜万分地呼叫女儿名字时,一股青烟飘过,姐妹俩化作两块石头。为了纪念她俩,乡亲们建起这座妲贡妲旷.庙。解放前,这里香.火很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庙.会,敬朝者都在千人以上。每到秋后人们还抬.神.像出游,出游队伍甚是壮观。队伍前面有五六个道师戴面具打峰鼓引路,后面的人抬着.神.像跟随,一行五六十人浩浩荡荡一路由庙里出发,越陌度阡走村过寨。头宵住木山村,二宵住巴雅村,三宵住大塘村。唱歌.神住在哪里,那村就变成相当规模的歌会,附近几个村寨的村民都闻讯赶来,通宵达旦对歌,热闹非凡。唱歌.神三夜过后才返回庙中。如果说刘三姐是柳州的歌仙,那么妲贡妲旷则是穿山的歌魂(见潘宗亮主编《糖罐花》序,漓江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有如此描述:“广西诸君,人多能乐,城郊村落,祭.祀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与乐相之”。他在文中感慨道:“迭歌相合,含情凄婉……其间乃有绝佳者”(见广西博物馆《据知不足斋丛书》复印本)。历来柳州都是周边广西各县乡山歌活动的中心,据此,周去非文中所叙广西的山歌当然也包含柳州山歌了。

明代官员岳和声的旅行日记《后骖鸾录》里则具体记录了当时柳州山歌的盛景。岳和声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受命到广西庆远(今宜州)为官,他赴任经过柳州时,有机会看到并记录了柳州歌圩的情景:“遥望松下,搭歌成群,数十人一聚。其俗女歌与男歌相答,男歌胜而女歌不胜,则父母以为耻。又必使女先而男后,其答而相当,则男女相挽而去……”(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明代冯梦龙的《童痴二寻》中也对柳州山歌作过记叙,云:“山歌乃民间歌谣,内容多云男女私情,偶有讽世之作”(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明清杂记》)。 这些记载证明柳州山歌在明代时就已经十分盛行。

清代乾隆年间,《柳州府(县)志,风俗篇》载:“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采芳拾翠于山间水湄,歌唱为乐;男女亦三五成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合,竟日乃已。”柳州山歌载入地方史志,足见其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

民.国年间,柳州城厢和县、郊农村民间自发举办的山歌活动亦十分频繁。1932年,时任广西省建设.厅.厅.长的桂.系.军.阀.伍廷飚,带领调查组到柳城县调查风土民情,对该县民间山歌王黄三弟赞赏有加,称其“平生未尝读书,不识字,但天资敏慧,颇有平民文学天才”(见黄勇刹、杨钦华、方寿德编著《歌王传》附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新.文.化.运.动时的著.名人物胡适曾于1935年1月19日游过柳州,第二天由柳州飞桂林。在其所著《南游杂记》一文中有如下记载:“漓水的一日半旅程,还有一件事足记,船上有桂林女子能唱柳州山歌,我用铅笔记下来,有听不明白的字句,请同行的桂林县署文泉科长给我解释。我记了三十多首,其中有些是绝妙的民歌”(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胡适文集》)。1944年抗.战时期,著.名红学家吴世昌流落柳州,对柳州歌圩有如下记录:“其地质朴,俨若古风。两岸圩落之间,男女歌声相对,响彻云霄,萦回山谷,此乡之人谓之‘对歌’”(见吴世昌《罗言室学术论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出版)。

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刘三姐传说和民间山歌为素材创编的彩调剧《刘三姐》风靡全国,后被拍成电影,把柳州山歌推向了世界。

1963年3月22日,郭沫若先生到柳州视察了鱼峰山的山歌活动,欣然作诗:“立鱼峰半歌声发,应是刘三姐再来,驾驭龙鱼飞九有,神州到处是歌台” (见1988年《广西柳州市文化志史料汇编》第一辑)。

我以为,文人对山歌的推动力量不可小觑。江浙山歌实得益于冯梦龙,而广西山歌或得益于胡适。虽然胡适对于广西山歌的推动之事无从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当时文化名人的胡适的确曾在广西邂逅过当地的山歌,并专门用铅笔记录了下来。可见,山歌对文人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1935年初,胡适赴香港大学领取他一生中的第一个名誉学位,开始了他第一次南游。他在香港停留了五天,在广州只逗留了两天半,在广西却滞留了14天之久,游历了许多他“多年想去而始终没有去成”的地方,胡适感到非常快慰。然而,胡适在获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还曾面临过恫吓和敌意。胡适北还后,据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成《南游杂忆》,并在《独立评论》 以连载的形式刊发。同年10月,上海国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文的单行本。

胡适曾游览的桂林山水有:独秀峰、七星岩、龙隐岩、虞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乘船去了阳朔,途中游了冠岩,从阳朔回桂林的路上,又游了雁山园。可以说,如今桂林最知名的风景名胜,胡适基本都游览过了。

胡适是近现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学者,读古书多,他游览桂林,是比照着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徐霞客的《粤西游记》进行的。因此,他知道冠岩是桂林新发现的岩洞。因为范成大和徐霞客的书中皆无记载。按胡适的眼光,象鼻山、伏波山、独秀峰、叠彩山,这四座桂林名山,以叠彩山的风景为最胜。而桂林的山与阳朔的山对比,胡适认为:桂林诸山稍稍分散,阳朔诸山紧凑在江上;桂林诸山都无树木,此间颇有几处山上有树木,故比较更秀丽。

客观地说,胡适不是一个好的美文写作者,他对桂林山水的描绘,与当时许多桂林山水的旅游者相比,完全可以用得上“稍逊风骚”这个评语;但胡适确实是个好学者。

游览龙隐岩的时候,胡适关注的不是龙隐岩的自然之美,而是龙隐岩的石刻,如狄青的“平蛮三将题名”,如“元祐党籍碑”,在虞山,他关注的也是石刻《舜庙碑》。

根据胡适的记录,当时栖霞洞附近的范成大、张孝祥题名,都在路旁茅草里,无人注意。因此,胡适建议,“广西现在博物馆,设在南宁。我们盼望馆中诸公能作系统的搜访,将各地的古石刻都拓印编纂,将来可能编成一部《广西石刻文字》。”

胡适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了。当时有个叫林半觉的学者,从此毕生从事桂林石刻研究。当代,桂林甚至专门成立了桂海碑林博物馆,一代代文博工作者参与了桂林石刻研究。

除石刻之外,胡适还关注到桂林的山歌。他在桂林到阳朔的船上,听船上桂林女子唱柳州山歌。胡适专门用铅笔记了下来,一共记了30多首,认为其中有些是绝妙的民歌。他专门抄了9首在《南游杂忆》中,这里谨录2首供读者欣赏:

燕子飞高又飞低,两脚落地口衔泥。

我俩二人先讲过,贫穷落难莫分离


买米要买一斩白,连双要连好脚色。

十字街头背锁链,旁人取笑也抵得。

上面这两首山歌,第一首容易明白,第二首不好理解。什么叫斩白?十字街头背锁链是什么意思?但我感觉,这首山歌应该是用桂林话唱的,因为桂林话的脚色和抵得可以押韵。但为什么胡适说这是柳州山歌呢?

胡适在桂林,不仅记录了山歌,而且创作了山歌。他的山歌是为雁山园相思岩创作的:

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岩下相思豆。

三年结子不嫌迟,一夜相思叫人瘦。

据胡适说,雁山园中的岩洞原来是没有名字的,他因为附近的相思江和岩下的相思红豆树而将其命名为相思洞。这算是胡适为桂林留下的一处文化遗产。

20多年后,胡适认为可以一记的广西山歌终于名闻天下,那便是一部名为《刘三姐》的电影。

胡适与广西山歌的缘分不知是偶然还是巧合,或许真正让广西山歌名扬天下的不是胡适,而是当年与他邂逅并在船上唱柳州山歌的那位桂林女子。


附录:

叙山歌

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於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唯诗坛不列,荐绅学士不道,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剌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卫衙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抑今人想见上古之陈於太史者如彼,而近代之留於民间者如此,倘亦论世之林云尔,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於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

——墨憨斋主人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1,552评论 5 47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666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519评论 0 33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180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205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344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81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49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35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67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1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17评论 3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75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5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84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37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04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