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做饭,但我不喜欢每天做。我也很希望有那么一时半顿是有人为我做好了,等我吃。不必多美味,多佳肴,平常餐饭即可。我追求的是喜欢才做,而不是必须做。
我做第一顿饭不到六周岁,那天父母吵得很凶,父亲扬长而去,母亲躺在炕上大哭。吵架是因为我引起,我就很负疚,自觉地烧火做饭。煮了小馇子粥,米和水严重不成比例,寡稀得很。比锅台高一点的我从此便开始了煮饭生涯。
到10岁时奶奶去世,煮饭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母亲每天劳累忙碌,晚饭经常是我做。特别是农忙季节,白天在地里干活,傍晚被派回家做饭总是我。记忆深刻是,秋风萧瑟的秋收季节,漆黑的家里只有我一个人(那时每天都停电)。除了做饭,还有喂猪和鸡,手忙脚乱。所以每每一边做饭一边思念奶奶。
母亲身体不好,每年冬天天冷了,她的胆道疾病就会犯,每次都有几个月,开春才会好。那时候我就得一天做两顿饭(冬季一天吃两顿饭,我们上学带饭盒)。早起做好一家六口人的饭,还有猪食。爷爷会搭把手,帮助喂猪。有人会问你父亲呢?他经常不在家,在家也很少帮忙,除非我急了。有一个冬天早上,我饭没做好,邻居同学喊上学,我很急,往学校扛的炉柴(取暖)也没准备好。我大哭,发牢骚。父亲那天帮我把炉柴送到学校。
好多冬天的傍晚,我进大门之前,都先看看家里的烟囱是否冒烟。我多渴望我家也像别家一样有炊烟升起,因为那样就表示母亲的病好了。多数时候是失望。坚强能干的背后是没有指望,少有从小饭来张口的孩子长大后是会做饭的。
后来母亲的病治好了,我也上初中住校了,只有寒暑假做饭。因为长期的实践加上我的悟性(捂脸),许多亲戚都说我煮饭好吃,母亲很不屑,她说我就是油放得多。其实是有“专业老师”指点。爷爷是一位厨师,别人家婚丧嫁娶都会请他。我被迫做饭这些年,他教会了我很多。爷爷去世后我便成为家里的主厨,直到结婚。
会做饭的人,大抵都是个谗人,我就是有名的谗丫头(爷爷语)。那些贫乏年月,爷爷有点好吃的东藏西藏,姐弟仨只有我有本事找得到。只要有好吃的 ,鱼呀旧肉呀什么的,我就会变得特别积极,主动请缨,生怕别人做辜负了材料。不幸的是,人多肉少,有时还没等我上桌,已光!记得高三时国庆节,我用独创的方法做了一只鸭子。那天亲戚多,桌子放不下,没我位置。等我吃的时候,历史惊人相似,已光!至今不知那鸭子的味道。现在物质丰富了,这种现象早没有了。
会做饭的人去旅游,关注吃的胜过玩的。做攻略,查路线,花非常宝贵的时间排一个坐位。以没吃上传说中的美食而深深遗憾,总觉得此行不圆满。为此,我被骂过N次,也有妥协的时候,毕竟不是我一个人的旅行。去年和朋友去北京,志同道合,都是吃货,就是吃吃吃,过瘾!吃货还会在吃美食时候研究它的做法,然后回家试做,为此浪费了许多人财物力。
一个会做饭的人,也是一个挑剔的人,别人会以做得不好吃为借口不做了。所以你渐渐取代母亲做年夜饭,渐渐取代老公做一日三餐,渐渐地变郁闷了。如今虽然每天做饭前都极不情愿,每次听到老公说:“媳妇儿,晚上吃什么”,便心生怨怼,但同时还是会变着花样去做好每一餐。我总觉得能煮饭给别人吃的人,是无私豁达的人,也是心中有爱的人。
一日三餐,稍微花点小心思便会大不同。此刻想起了浮生六记中芸娘的荷茶。把生活过出几分诗意,让三餐多出几分滋味,此事无关贫富,只是一种态度。在有朋自远方来或到远方去的时候,请到家里小聚。用半天采买,半天准备,不用太贵重的山珍海味,只是寻常的果蔬鱼肉。浓浓的味道,也是浓浓的情意。
认真对待食物,也是认真对待生命。生活中并没有多少意义重大的事情,有的都是周而复始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为了避免乏味,就动动脑、动动手吧。食物也有美丽的权利,也需要被温柔相待,付出心思,才会得到漫妙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