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火柴之普渡三国,这次我们普渡的是大将军何进。
《三国演义》第一回里讲黄巾之乱时,就提到过何进,是他调兵擒杀了马元义,粉碎了张角里应外合的策略,算是挽救了东汉朝廷,他也因此被封为“慎侯”,就是处事谨慎的意思嘛,但这个真能说明他处事谨慎吗?我看未必。上一讲我提过黄巾起义之所以失败,很重要一点是因为张角的亲信弟子唐周反水了,当了叛徒告了密,所以只要何进不傻,积极采取措施就OK了。
当天大的功劳送到你面前时,你抓住了你就厉害了。但何进这个大将军却并不是靠军功得来的,要知道大将军在汉朝时地位十分崇高,甚至一度要高过三公,汉朝的三公就是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或者司徒、司空、太尉。大将军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所以后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之后,曾把大将军一职拱手让给袁绍,因为袁绍的实力实在太强大了,迫于无奈啊,曹阿瞒也要满足一下袁本初的那种虚荣心嘛。
其实何进发迹完全是因为她的妹妹做了汉灵帝的皇后,所以他是以外戚的身份掌兵的,起初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屠户,所以你看汉灵帝的生母董太后骂何皇后时就说:汝家屠沽小辈,有何见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屠户里的确有许多能人,像樊哙屠狗,张飞杀猪,何进是宰羊。
宰羊的何进因为妹妹受宠一跃而成为大将军,4年之后黄巾起义爆发,大将军何进统帅左右羽林军屯兵洛阳,拱卫京师,粉碎黄巾起义后啊,慎侯、大将军何进权势更大,地位更高,又过去4年,汉灵帝为了分何进的兵权,就设置了西园八校尉,这8个人当中就有大家熟悉的袁绍、曹操还有后来镇守乌巢的淳于琼,当然这8个人以宦官蹇硕为首,蹇硕是上军校尉,他与何进分庭抗礼,俩人水火不相容,非常不对付。
当初蹇硕曾煽惑何进带兵去打边章、韩遂,目的就是把他调离京城,然后夺他的兵权;后来他们俩争权的主要矛盾就出在了立嗣一事上,何进当然要偏向妹妹何皇后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儿刘辩嘛,况且刘辩是长子,于礼法也相合;但汉灵帝偏偏看中二儿子刘协,驾崩时又灵感一现,还把刘协托付给了蹇硕,这就是托孤,要废长立幼呀。
但不除掉何进,刘协是坐不稳皇位的,于是就传下圣旨让何进入宫议事,何进一只脚即将迈进宫门那一刻,他的好朋友司马潘隐一把就拉住了他,说蹇硕要杀害明公啊,何进一只脚马上就缩回来了,回到军营立马听从了袁绍、曹操等人的建议,联合百官先正君位,因为百官都比较看重礼法嘛,所以他们一拍即合,拥立了长子刘辩,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然后何进就派兵杀掉了蹇硕,从此大将军何进内借元舅(国舅)之资,外据辅政之权,独掌兵权,独揽朝政,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
就在这个时候,袁绍不停撺掇何进杀掉所有宦官,为天下除祸,因为那个时候党锢之祸非常严重,而且不止一次上演了自己也能名垂青史,何进心动了;但准备下手时,妹妹何太后与弟弟车骑将军何苗都来劝他,说当初出自寒门,如果不是十常侍中的张让、郭胜等人出力相助,我们又何来现在的富贵呢?做人最重要的除了开心,还不能忘本呀,于是何进又心软了。
一面是青史留名,一面是弟妹求情,何进不能决,看到大将军如此犹豫不决,袁绍脑子一热,又献一策:调外兵入京,共诛阉竖!杀了那帮没长胡子、不男不女的死太监,这样何太后不答应都不行。大将军何进立马来了精神,主簿陈琳与典军校尉曹操拦都拦不住,这就引来了后来的豺狼董卓入京,所以曹操当时就说了一句话:乱天下者,必何进也!
可惜的是,何进还没来得及乱天下,自己就死在了十常侍手中,因为你诛杀宦官的动静闹得太大了,十常侍当然就狗急跳墙了,于是又去哭求何太后,让她宣大将军何进入宫,说是要调停,当面谢罪,何太后一妇人能想到什么,就让人给何进带了句话,何进一点疑虑都没有,妹妹还能害哥哥么?于是不顾众人劝阻,昂然直入,袁绍、曹操、袁术等人都被挡在了宫门外,等于说是何进一个人进了宫,这哪里是处事谨慎的“慎侯”呢?
“我掌天下之权,十常侍能奈我何”大将军何进心里嘀咕着,就看见张让、段珪等人带领着刀斧手逼了过来,那明晃晃的刀光剑影让大将军何进彻底寒了心,何进有进无出,瞬间被杀,首级被扔出了宫门外,于是一场屠杀宦官的大清洗运动就轰轰烈烈开展了,宫廷中一时火光蔽天,血光淋漓,又不见了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
洛阳城外北邙山,这落魄的一帝一王恰好撞上了奉诏入京的董卓人马,董卓无意中就得到了一张王牌,也就引出了后面的诸多故事,下一讲我们就会讲董卓。
我之所以普渡大将军何进,是因为他这个人虽然位高权重,但遇事没什么主见,既少谋又无断,耳根子还软,这样的人怎么能够长期掌兵并且建立功勋呢?所以他并没有像袁绍为他谋划的那样名垂青史,反而在波谲云诡的三国故事中落下了一段笑柄,也拉开了乱世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