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临睡前,又翻看了自己的几项优势,最早测试这个优势大概是在2010年左右,那时候刚刚准备离职,虽然不知道以后会做什么,但是要放弃一切归零,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对自己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
那时候,不知道是什么途径知道了这本书,那还是一个很初级的版本,只能测试出来很粗浅的五项,描述也不及如今2.0版的详尽,但已经足以给我指引,给我了一些明晰的探索自己的指引,虽然还是不知道我将会干嘛,但是我知道我的这些性格特点是不适合在一个按部就班的事业单位做一个稳定的事情,而事实也是如此,从相继的抑郁症、甲亢、肌肉萎缩,我知道身体在给我一些严重的警告,我必须要作出改变,而不能因为大学所学而注定自己的人生,但放弃自己近二十年求学努力的成果却是最难的。这几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你对过往的否定,甚至是对自己前半生的否定,这对一个人而言也许是颠覆性的一种打击,如今看也是一种重生。
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源自于你真的穿越了死而有了新生,有了这些经历,它让一个人已经不再是那一个人,不知不觉中我参透了自己人生的一些注定的东西,也开始把很多事情串联了起来,发现没有一步是无意义的,甚至没有一个念头是可有可无的,所有的一刹那集结起来,成为了今天的自己,你被多少人误解,你就会有多么地能够理解别人;你有多么深切的孤寂,你就会毫无保留并勇敢地走入人群;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成为那一个越来越精细的自己,外面的世界只是自我世界的镜子而已,你向内走了多深,你才能向外走多远,也许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但听人说和自己经验是决然不同的感受。
当很多父母在鼓励孩子一定要多读书的时候,我其实没有那么热衷,是因为只有自己去经验的生命才值得被书写。如果只能可以选其一的话,在阅读和经验之间,我必然选择后者。当然阅读的意义,无可厚非,但没有人生经验和思索作为素材,我并不觉得能够读出什么深意。
生命中,会遇到各种人、各种事,看到各种书,而那些会像某个反应酶一样促进我们生命进程的核心,首先是我们自己积累了哪些的元素,它们以何种结构存在?我们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被引入了某种反应,最终的变化是我们期待的还是意料之外的?别人对我们而言,以及我们对别人而言,我们到底是谁?我想这些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重新排列和组合。
生命就是这样一种动态的关系,了解时代的大趋势,还不如了解自己这一生的小优势,在自己的旅途中顺势而为,做自己喜欢而擅长的事情,不再拘泥于周遭环境的限制、将有限的生命耗费于无限的纠结之中。
我们的生命终将逝去,那就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不知道是谁,不一定要找周围的朋友验证,可以花136元买本书测试一下,可以给自己一些有价值的指引。我想人和大自然中的植物和动物一样,人也是分科目的,找到属于哪一类,了解自己的习性,把自己放在合适的地方,用自己的节奏活着,是对自己生命最好的尊重。
这无关乎狭隘的世俗意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