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尚贤》第八
本文可视作《墨子经义释诂》的缩减版。由于儒者大幅度“校改”墨子书,并形成了认知惯性。导致我们需要处处辩论、论证其错误,导致《墨子经义释诂》篇幅太长。所以顾如将《墨子经义释诂》以语句简说方式登载到这里。需要参考我们所作论证的读者,还是需要参考《墨子经义释诂》。
0095
《尚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0096
《尚贤》: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
0097
《尚贤》: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慱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注1):贤者辩乎言谈,这是墨家相对儒道两家的一个特点。
0098
《尚贤》:古者圣王之为政,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0099
《尚贤》: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注1):此处“一物”是“一于之物”的简写,投众物之相同所好。“一术”也是如此,是选取众人都认为适用的术。同样的,尚同篇“一同天下之义”,是在天下之义中选取众人的同义。
0100
《尚贤》: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注1):列德,因德而排列。 (注2):断予之令,请联系存士“事无辞也”。对贤者做事,只能做监督,不能插手指挥。 (注3):此处重与之禄,否定了儒者声称的“墨家是平均主义”之说。
0101
《尚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注1):畏执法者,畏法而已。墨者以为不听巨子不察。扩展适用范围,即墨者不听不察。 (注2):禄位在墨家看则是吸引人们向贤者学习的手段。 (注3):道家反对儒墨之尚贤主张。庄子天下篇认为,因为尚贤,导致墨者们竞相表现节俭,将古之道术之节用极端化执行了。
0102
《尚贤》: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大意):授予爵位、决断权,是为了成事。
(注1):古有道术之分。为了成事而采取的手段,术也。所要达到的目的表述在下一句:举公义,辟私怨。
0103
《尚贤》: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大意):推举出公义,用于解决私怨,这是前面言说的内在实质。
(注1):谓,指称,做出定义等等。具体而言,可以想象填充在包子里的内容物。也就是内在实质。 (注2):之所以要尚贤,是要用贤者去举出公义,辟除私怨。这句话对理解墨家的政治哲学非常重要。之所以说墨家是执法王主张。就因为墨家意识里的君王是被人们用于,使人们的约定得以通行的天下器——执民立法以治民的执法者。
0104
《尚贤》: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业彰,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0105
《尚贤》: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0106
《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注1):所谓本,既是根基,又是要返利成就的对象。而儒家说的本,只是根基之意。治墨者需要牢记这一点。
0107
《尚贤》: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大意):任用人才要对公平对待人才,而不是偏用自己所好。
0108
《尚贤》:贤者之治国者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大意):王公大人们应该努力做事。
(注1):墨家认为最底层官员,主要任务是教人们生产技术——耕稼树艺、收税——聚椒粟。另一个主要任务在尚同篇,是断案。
0109
《尚贤》: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 (大意):国家得到了治理,则说明刑法是正当的;官府充实了,则说明万民是富有的。
(注1):这是建立在墨家官员教人们生产技术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官方薄税、节用基础上的。否则不能作出这一判断。如宋朝,官府通过盐铁专营、发行纸币贬值等手段敛财。朝廷是富有了,百姓却抗不住小型灾害而饥荒起义。
0110
《尚贤》:上有以絜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
(注1):此处要注意内外用词。招贤不限于国内,而要广招天下人才。
0111
《尚贤》: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矣,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注1):此段可以帮助理解墨家的三字词结构。请参考《墨家的三字词结构》。为了达成某事,要有术。而用术又要置置本。这样不断延伸,总是本用(本用(本用……))嵌套关系。
0112
《尚贤》: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
0113
《尚贤》: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
(注1):墨道两家劝说君王放权之说辞。
0114
《尚贤》:曰:“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 (大意):把握权力不放手,不能将收益分给下属,就不会有贤者愿意助力。
0115
《尚贤》: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籍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
0116
《尚贤》:且夫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与其爱。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若处官者爵高而禄厚,故爱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则此官什倍也。 (大意):为君者总会偏爱某种类型、地方的人。这些人只适合治理其同类。那么为君者如此任用官员,就总是使只能治理部分人的官员处在了能力范围之外的位置上。
(注1):色,墨道两家用以喻指某个类(如某类人)的特点。后世“特色”一词大概源于这种习惯。 (注2):墨家认为体同者方能相体。所以治理某色、某类、某方之人,就需要用该色、该类、该方之人去治理。参考尚同篇。
0117
《尚贤》: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脩;知以治之,知不什益。而予官什倍,则此治一而弃其九矣。 (大意):治理的方法,就像太阳照射。然而太阳往往不能照射到全部地方。知民以治民,然而人们不可能懂得全部。用只能偏知部分人的官员去治理全部人,结果就是只能使部分人获得治理,而抛弃了其他人。
(注1):理解此段逻辑,须知两点:一、墨家认为治理是辅助他人,而不是为他人做主。所以必须知他,知他方能辅助他。二、墨家认为体同者方能相体。 (注2):此段还是读懂经下所谓“光八条”的钥匙。所谓照射,主要指“明”他,即懂得他。 (注3):老子,不出户知天下。该段话实际也主张让其他人帮助自己获知天下。
0118
《尚贤》: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於民。
(注1):此段主要帮助我们理解“假于民”——字面意思是假手百姓。让百姓替代自己做事。在墨家的理解里,“用民”,“假于民”,主要指的就是请百姓中的贤者帮助自己治理百姓。请回顾存士篇,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前文明明讲的是用贤,为什么说“此之谓用民”?原因在此,墨家用民即用贤。
0119
《尚贤》:三圣人者,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用以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
(注1):此段主要帮助我们理解“隐事遗利”。对应的前文是降典用刑、平水土、改良农植。可见隐事对应降典用刑;遗利对应平水土和改良农植。也就是说,所谓隐事指未能发现的恶事,遗利指未能达成的善事。尚同篇还会提及“隐事遗利”。
0120
《尚贤》: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
(注1):总乎天地,即总乎天地之间。联系上下文。此处所谓“德义”并非空泛,而是指“总乎天地之间”之德义。也就是取之于天下百姓之德义。 (注2):请对比尚同上和尚同下。“举公义,辟私怨”与“伯夷降典……总乎天地”,分别位于两篇文章的相同位置。两种表述的含义实际是一样的。
0121
《尚贤》: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是故昔者舜耕於历山,陶於河濒,渔於雷泽,灰於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
0122
《尚贤》: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
(注1):此段也可以帮助理解“举公义”,即将提拔出来。进而可知,尚贤是将贤者提拔出来,尚同是将同提拔出来。
0123
《尚贤》: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可及也。是何也?则以尚贤及之。
0124
《尚贤》:今也天下言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注1):欲得富贵,先要能够助人。士损己益所为也。
0125
《尚贤》: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注1):安生生,各自安于谋求生长、发展。先秦叠词,前字动词性。而且整个词总是带有“每一个”“各自”意味。 (注2):饥寒则不能安于各自谋生。是因为墨家认为人们没有基本保障就会恶性争夺。参考七患篇。
0126
《尚贤》: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瘖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若此,则饥者不推而上之以是。 (大意):公共资源不能公平分配,而搞亲亲为大。那么必将导致共同体的解体。人们不再愿意遵守该共同体的规则。
(注1):推而上之以是。以是,并非由此。因为之前已经有“若此”,读作因此就重叠了。“是”的意思是遵从。不将所见、所贤推而上之,并遵从起来。即不愿意承认为君者的执法权,也即不愿意尚同至为君者。
0127
《尚贤》:得此(贤者)不劝誉而天下和,庶民阜。 (大意):有了贤者,则无须教民,天下自己就会和合与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