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是家乡一位可亲可敬的小学退休教师,她没有教过我一天学,但我们那个小山村的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敬重她,并以她为荣。
我所熟悉的张老师住在离我家一里多路的地方,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金灿灿的油菜花漫山遍野,花海里蜜蜂群舞,蝶儿翩翩,我们家只是隔田相望、鸡犬相闻的距离。记得我在五七学校上小学时,高年级的学生只要一提到张老师,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她教学的严肃较真方面的若干典故,当然她任教班的升学率也全校最高,尖子生她班里最多,可能源于严师出高徒吧。反正,不大的校园,她名声在外,不过以严著称的张老师让大多数调皮捣蛋的学生望而生畏,避之不及。
据说,张老师的敬业是出了名的,她以教书为荣,以校为家,用一句大家都认可的话说就是将学生视同己出,家访等最耽误工夫的活,她做得最到位,每个学生的冷暖她都记在心上,家庭困难的学生状况更是了如指掌。谁都知道,老师的威信不只是靠严格管理学生就能建立起来的。尽管我们小县城农村的校舍条件很差,冬冷夏热,湿冷的冬天,我们没有暖气,鞋子在泥路上浸泡早已湿透,有条件的同学便会在教室里脚踏一种火箱即燃烧锯木灰的方式烤鞋取暖。点这火箱的秘诀就是锯木灰不能受潮,必须干燥,否则就会起烟呛人,连人带火箱被老师弄到教室外罚站是常有之事。在我听来的故事中印象深的就是,面对困难和艰苦,张老师总能欣然接受,凡事讲风格,顾大局。房子可以小,先进可以让,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住在教室相邻的破旧平房里, 白天忙于教学,晚上在狭窄的空间就着台灯批改作业 ,还要辅导自己大孩子做作业,哄小儿子玩够了入睡,因为孩子的爸爸在外地工作,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她夫妻俩属于两地分居,真的,拖儿带女很不容易。天道酬勤,她的一双子女后来品学兼优,学生大多全面发展,兑现了付出总有回报,她的吃苦耐劳和不计得失,得到当时高大帅气有着儒雅斯文的赵校长的高度评价。后来,我听母亲说,张老师的老公是我们地级市吃皇粮的正式工 ,像他那样的国营企业上班的员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贫下中农身份的乡亲们非常眼馋的成功人士,不说光宗耀祖,也叫有点出人头地了。只不过离家几十里,孩子他爸事业心也强,隔三差五才回家,于是照顾子女的重担自然就落在张老师柔弱的双肩上。感谢张老师让我在幼稚的儿童时期似懂非懂于要吃苦耐劳,先苦后甜。
在我们偏远农村,大锅饭盛行的年代,像张老师这样爱岗敬业的公办老师并不多见。她那齐耳的短发,黑油油的干净利落,将她白皙俊俏的脸上好看的五官映衬的更加姣好耐看。她的衣着朴素得体,总透着为人师表的精气神,她说话快人快语,普通话也难得那么标准, 令一些民办女老师羡慕得不行,争相效仿。于是,学校的老师们自觉形成了“在职岗位抓教学质量,期末会考比成绩,业余勤学苦练强内功,人皆爱美比内在涵养”的你追我赶,赶学比超的好风气,仿佛刮起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张旋风”。
不大的村庄,张老师和她老公成了大人物,只因他俩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成了令祖祖辈辈父老乡亲羡慕的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公家人,工人与教师的组合,很般配,家里人也倍有面子。领工资吃饭、有粮票供应,在那个年代就是有出息的代名词。以至于父母们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喜欢拿他们做榜样,走知识改变命运的康庄大道。
尽管小学老师的薪水不高,教书育人的条件也差,经常是一支粉笔书写人生,一杆教鞭指点江山,但张老师总是笑对学生,将书本知识传授,将做人道理讲透,将自己最阳光的一面展现在课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尺讲台,几十年的坚守,张老师桃李遍天下,也赢得了不少她当之无愧的荣誉。我上小学时的五七学校老旧不堪,但有面积很大的平整的土质操场 ,南面两棵大槐树成了定期看露天电影挂银幕的天然支撑。而此时的张老师热心的招呼着父老乡亲到她家喝水借凳,不厌其烦。就这样,一来二往,时间一长,热心肠的张老师走在乡间小道上时总能听到老乡和并不认识的外班学生远远地与她打招呼,在乡下讲究传统礼仪但苛求论资排辈的地方,年纪轻轻的张老师便能赢得老百姓尊重, 这是她为人处世方面的成功,也是对她热心教书并矢志不移行为的最高褒奖。如果说当年也评最美乡村教师,尽管我遗憾自己没能聆听过张老师的讲课,但是我从耳闻目睹她的言行举止,以及家长学生投给她赞许敬佩的目光 ,我会毫不犹豫地为张老师投上我神圣的一票。
时过境迁,伤痕累累年久失修的五七小学终于在我上中学的时候退出了光荣的历史舞台 ,张老师和同事们集体搬到了一座小山上, 这校舍选址利于几个周边村的学生入学,离张老师家更远了,但她毫无怨言,继续勤勉严谨地履行灵魂工程师的职责,誓将教师这一被人们尊称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进行到底!冬去秋来,每当她得知教过的某学生升学成才,飞出了小山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才华,回报社会时,鬓发染霜的张老师欣慰地笑了。这一刻,我可以想象,绝对是她倍感幸福与满足的一天。
家乡有条不宽的邵水河,一年四季,川流不息,润泽田野与沃土。乘船顺流而下,邵水河和另一条流相汇后奔向资江。群山青翠,鸟语花香,此处有一个三岔渡口,对岸住着一艄公,每日摇一小船, 义务为过往乡亲摆渡。无论寒暑更替,风雨无阻。我想,张老师像极了那条斑驳了岁月的渡船,她坚守学校这个渡口,几十年如一日,她将一茬又一茬的小学生送往幸福的理想彼岸。小船悠悠,山歌长长,似乎诉说着张老师这些辛勤园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乡村教师甘于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前几年,张老师从平凡的小学老师的岗位上退休了,闲不住的她与同样退休的老公不慕虚荣,甘愿躬身青山绿水的老房子前开荒除草,种菜上瘾,一发不可收。一日,突发奇想,干脆让这些无公害的新鲜蔬菜流通到城里,一来补贴家用,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准与质量;二来修身养性,活动筯骨,强身健体,可谓一举两得。 成家立业后的住在城里的子女拗不过父母, 由反对到支持,并开了一家超市,据说收入可观。也有乡亲们不理解,说张老师老两口省吃俭用,都有退休金,加起来不下好几千块,衣食无忧,子女孝顺,何必自找苦吃?!可张老师面对置疑每次都一笑了之,妇唱夫随,乐在其中。我想她理想的菜篮子工程正蒸蒸日上,种菜的经历里,她可能找到了类似于培养学生的快乐!感谢张老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韧劲感动了我,她那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情趣感染了我。
曾记得,前年的四月,我回家为父母扫墓,在油菜花盛开的田地旁巧遇张老师,她问了我的近况后主动给我谈到了自己事业有成的子女,满脸的幸福。虽然,执教岁月无情地吞噬流年,曾经风华正茂青春永驻的她也苍老了容颜,但她依旧健康,笑声朗朗,谈笑风生,始终保持机关枪发射的语速。她思维敏捷,紧跟潮流,谈及县城都市的雾霾,她心忧天下却苦于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她逃离城里的钢筋水泥筑就的牢笼,退休后老有所为,回到她眷恋耕耘大半生的一片沃土,开荒种菜,乐在其中,用老夫老妻的相守,日出而作,唱着令人羡慕嫉妒加上恨的一曲夕阳红。我想,初见她的人绝对看不出张老师的生理年龄,因为,在我心里,她始终是乐观的,不仅是我最崇敬的老师之一,也是最美乡村教师的这个可敬群体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我感恩她潜移默化给予年少的我以启迪,并带给自己无穷的精神营养,感恩她那颗永远年轻健康的心带给我关乎生命与生活的意义的思考。
张老师用勤劳的一生为自己在家乡的土地上树立了一座无字的丰碑,它高高地矗立在那外界并不知名的乡村小学里,她的名字无需刻入墓碑,因为在我还有熟识她的父老乡亲的心里,永远刻着她的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无边的暗夜里,熠熠生辉,永放光芒,有如熊熊燃烧的火炬,指引大家走向光明,开创美好未来。
张老师,您永远的学生感念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