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辛巴妈妈,今天我们来读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 通过前两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及表达的方式有可能引发他人和自己的痛苦。作者给出了四种具体的异化的沟通方式并提出了解决异化沟通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双向:表达自己倾听他人;和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 今天我们就正式进入到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观察。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可是第三章的题目却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可见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习惯性地针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而不是只客观地说出我们所看到的结果。
• 我个人的习惯仍然是先简单翻一下,发现这章非常短,正文只有7页,还有两页是诗。正文后是一个案例,案例后面有练习题。我们就知道,这部分最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
• 说到这里,我又要插播阅读方法了,这本书整体理论都特别少,关键在于实践,我们成年人读书不是为了记住书上的内容,而是要活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每当在书中学到一些方法,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自己要做的事和想要进行的改变。然后去对你的家人和孩子应用,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这些方法成自然,变成我们能力的一部分,这样这本书才没有白读。
• 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读书笔记的模版,有兴趣的可以写一下读书笔记,把读书笔记变成自己的一个行动清单。从现在开始改变!
• 既然说到模版了,另外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如果你能在阅读前提出一个想要解决的和本书有关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更有目的性,用解决问题这个目的倒逼着你去读书,更能捕捉到你需要的信息,效率更高。
• 接下来我们来看具体内容。先看正文里就两个小标题,一个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句话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的“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个标题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作者给出了一个表格鲜明对比了观察和评论两者之间的区别。
• 大致了解过正文后。我们回到开始来看。“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第一章里乱扔袜子的例子很好地解释了这句话。我们翻回到第6页再来看一下,“看到咖啡桌下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作者加上看到就是来强调这是观察,说出了在什么地方有什么,这是客观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个方式我也在用,就是谁(Who)在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做了什么/说了什么(What)。
• 几年前第一次读完这本书也就是辛巴四岁时我就开始使用这个方法一直到现在。最经常用的是在晚上洗漱时和早上出门时,因为这两个时间都非常紧,需要催促。但是对于孩子尤其是小孩子他们没有太强的时间观念。催促往往是无效的。如果以客观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大人的进度取代快点快点、你在那磨蹭啥不赶快来这样的催促,效果非常好。
• 比如现在冬天晚上是洗脸洗脚,我进到卫生间后就开始播报;我开始接热水了,我开始刷牙了,……,这些进度相比于催促更能让他体验到时间过去了。当然我还加上正面管教的逻辑后果就是,如果他不来洗,我洗完了是不会在卫生间等他的。他需要自己洗完关灯去卧室。这样几年下来我们没有因为晚上洗漱晚了不能讲故事而生气。
• 早上也是,我们出门前也不催他,不说快点快点要迟到了,你怎么那么能磨蹭这些话。而是说现在几点,我已经吃完饭或者穿好衣服了,离我出门按电梯还有几分钟,只是客观播报我们自己的进度。到时间了我会打开大门站在门外,他一看到我们都收拾好站到外面了,他就会加快速度,基本不会迟到。
• 反而我发现大多数会有点晚的时候都是因大人的原因,大人没有坚定地做自己该做的,要么是自己的东西没有整理好,要么是没有在该出门的时间站在门外。最后晚了还把责任归到孩子身上。所以记住正面管教里那个方法,决定自己做什么。
• 回到书里,接下来作者说“非暴力沟通并不是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这句结合下面一段“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是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 作者举出语义学家的话“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最后两行我们的世界包含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这段话最好的总结就是我们中国的一句话,叫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刚才我们看正文时印度哲学家 还说过一句话就是“以旧有的眼睛看当下的事物意味着根本看不到”。提醒我们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就现在的事说现在的事,我们很喜欢就发生的一件事说你总是怎样你每次怎样。这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评论贴标签了。
• 翻过来第29页说负面标签的影响很明显。最明显的就是这些指责的话语直接让人怒气冲天,瞬间开启防御抵抗模式,进入战斗状态。根本无法进行下面的对话,无法再沟通彼此的需要,更别说提出具体的请求了。
• 下面作者又说“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子,来看第30页,老师们对校长的行为进行多次评判、说他大嘴巴、话太多、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希望所有人都听他的话,即使是在作者的专业引导下,告诉他们评论和猜测别人的意图都不是观察的情况下仍然却无法说出他们观察到了校长具体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说作者的问题真难回答。确实不带评论的观察太难了。
• 最下面一段,“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难怪克里希那穆会说这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要带着觉知有意识地不断练习才能做到。
• 接下来作者给出了一个表格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界定观察和评论。作者列出了六种具体情况。我总结第一就是你对自己说的话要负责任,要说出支持你下这个结论的具体事例。比如第一条和第四条,“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第二是不把推测和预测当事实,那只是你个人的想法和担心。还有最后一种就是太过主观,只能说你不喜欢或者不适合你而不能说别人就是丑就是差。
• 接下来作者给出了一些词语简单区分观察和评论。这里有的词比如每次,也会给我们评论的感觉,可能是英文和中文的区别吧。大家自己品味哪些词会成为评判。我总结就是避免用笼统的词贴标签。而是用具体的词给出观察。比如不要说每次我进家门都看到家里一团乱,而是说我回到家,沙发上扔了一堆衣服,厨房堆了一堆碗。作者说“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人只要听到责备批评的语气,就失去沟通的兴趣,更别提为我们做事满足我们的需求了。这时语言就变成了暴力,伤害了对方,也同时激起了对方的暴力。
• 最后小结总结:“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认为是批评并反驳我们。”不以静态的语言表述动态的事件。“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下绝对化的结论。”只基于当下客观的观察,说出观察结果。也就是就事论事,不对人下评判贴标签。
• 实例中给出是作者一步一步引导对方给出观察的结果。然后根据这个结果感受对方的感受、需要和请求。也就是说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基础,只有基于观察,你才能一步一步挖掘出最后的需求。
• 第34页是练习,一直到第七章,也就是四要素外加倾听这五章每章都有练习题,练习题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内容。
• 前面说感兴趣的可以写一下读书笔记,比如第三章理论部分就是观察。重要的是接下来你想在哪方面有所改变,你想做什么?我自己当时读完这章之后的行动就是觉察我生活中的评论,只有先觉察了才知道之后在哪些方面改进,进而练习不带评论只说出观察结果。一步一步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
• 以上是第三章观察的全部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