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这部片子上映了很久了,说不定也已经下线了,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一个穷鬼是看着画质烂到不能再烂的枪版过活的。
说实话,我是真后悔,该有的情愫就这么在盗版中碎成渣渣。
不过好在,这部片子还是有味道的。
我是一条废话啰嗦完的分界线
影片的风格很陈可辛。
首先是整个片子的基调——昏暗。
几乎没什么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存在,这种昏暗不压抑,相反让七月本就乖巧听话的性格中出现的快乐自由被对比后放大,比如七月与家明打水时的笑声,难以忘怀;让安生整个的自由随性都充斥着一种颓废感,这种颓废感我们可以看见,而七月却只能凭空想象:蓝天、白云、自由、安生,正是这种互相之间的不可见性,造成彼此了解至深也隔阂至深,其实好几次的爆发点两人都没爆发的缘由也在于此。
然后是他片段式的诉说方式。
每个片段紧凑的衔接,画面故事快速的放映,截然不同的语速语调,背景和音乐,对比强烈的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还有一点,他特别喜欢描写女性,突出女性,确实,他镜头下的女人都很会展现自己的美,给我惊喜的还是周冬雨,塑造的很真切,除了声音太让人跳脱外。
周冬雨还是比较适合表演,不适合大段台词的演绎,可偏偏中间又是大段大段的读信件,让人听着很尴尬,尤其在台词好的马思纯的对比下。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片沼泽地。越动,陷的越深,越扯,缠的越紧
这部片子有很多情感的杂糅,主线和小说的本意一样,定位在“闺蜜”这个词上。但是我今天不从这个点来说,原因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个点都被说烂了。
诸如我们看到的,从小时候到长大,甚至是死亡,七月和安生都是在一起的,虽为男人“争过”,但基本男主的存在感是为零的,一整部片下来,这个让两个女主撕逼的男人,恕我怎么都回忆不起来样貌和任何闪光点,所以,你觉得一个平淡无奇的男的,会是七月和安生生活改变的转折点吗?
佛家有个观点:这世上的每个人都与另个人构成整体,你有20%的运气,他就有80%的运气,你们可能是竞争对手,你们可能是朋友,你们也可能是爱人。前者再不济可以拼个你死我活,后者再轻微也要到牵肠挂肚。
所以,我更愿意把七月和安生看做是一个整体。只是不巧,她们是相爱的人,只能互相消磨着彼此的运气。
小的时候,七月有个幸福的家,安生没有;七月有大胸,安生没有;长大后,安生有随性自由的生活,七月没有;最后,安生有了七月稳定的生活,七月却有了安生27岁的死亡;直到出现了一个笔名七月的安生姑娘,一个整体的完成,也是一个整体的毁灭。
这种互相对望,互相羡慕的态度让我想到一个故事:有个人因为经历了很多的不幸,就决定跳楼自杀,在跳下去的时候,20层、17层、14层……,透过每层楼的窗户,他看到了表面上幸福的不幸,直到最后一层,幡然醒悟成了死亡的前一秒钟。
在七月与安生的回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这边开学了,课余时间多了好多,家明去了田径队,我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突然发现自己是个无趣的人”
“看起来有趣的人多了去了,都是装的,装的自己都信了,就像那个弹吉他的,他根本就不敢27岁去死”
这句话安生说着那个吉他手,也在说着自己,她只是在七月眼中比较有趣罢了,可最终一个无趣的人却走在了路上,一个走在路上的人却藏了起来,两个人的人生好像开始交换,可七月的生命却定格在了27岁,这是多么讽刺,好像更显得七月不该拥有安生的性格,不该向往安生的生活。
上面说到她们是个整体,多半带有命运性,出生是,性格也是,下面说说她们的自己往外挣脱的行为。
电影中有两个点,一是安生的“走”和“问候家明”。
“走”是一种逃跑,“问候家明”则是一种对抗。走是因为喜欢上家明,问候同样也是,这是一种和自己的对抗,也是一种和七月的对抗。和自己对抗是怕自己会忍不住,会伤害了七月,所以选择独自离开,和七月对抗则源于嫉妒,要知道女人的嫉妒心有多可怕,这一点在后面一场“撕逼”中流露出来,安生面对哭泣加狂躁的七月,手整理着七月的衣服,平静的说“我不用抢,家明还是喜欢我”。其实她要的是家明喜欢吗?看海报上,她们俩都抱着家明,眼睛却在互相对望,她们要的是彼此的离不开,要对方承认只彼一个,这在后面七月怀孕的时候,安生说可以她俩都不结婚,一起抚养孩子也能看出来。
二是七月的好几次小动作,比如小时候的砸警报器、躲在庙后偷偷观察安生和家明。
这些镜头被安排在最后边,算是给我惊喜的几个点,也映衬了七月最后将长发剪去,而安生开始蓄起长发。
七月只是将“坏女孩”的一面隐藏起来,安生只是在“装坏”,她们都是在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过活,别人眼中的七月应该中规中矩、没有闹腾,别人眼中的安生应该漂泊不定、折腾不止,她们都在用该有的面貌去伪装自己。
不过好在,她们终在最后想通了:生活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
其实,七月还是那个七月,安生还是那个安生。只是,七月不再是安生的七月,安生也不再是七月的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