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位拥有一个八岁儿子的母亲、漂亮的贵妇人安娜因为追求爱情而让自己陷入痛苦不堪的境地,她善良、美丽、自然、温柔、充满生气,却无奈受困于民族宗教与伦理道德之中,痛苦万分,最终在患得患失、自我怀疑中选择了卧轨自杀。
全书通过安娜一家以及与之有着联系的其他家族的生活发展描写,简单地包括了爱情、婚姻、经济、事业等领域在当时俄国社会封建贵族秩序的影响下的发展,通过一个个事实来强烈地抨击旧时代秩序,无声且有力,同时也精彩地描绘出了在俄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所发生的社会现状,——希望就在绝望的夹缝中重生。
一、托尔斯泰眼前的妇人幻影
1978年有人问托尔斯泰是如何产生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念头的?
托尔斯泰躺在沙发上回答说:是的,就像现在这样,饭后我独自躺在这张沙发上,吸着烟……我不知道我是在竭力思索呢,还是在与瞌睡作斗争,突然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贵妇人的光胳膊在我面前掠过,我不由得仔细看看这个幻影。接着出现了肩膀、脖子,最后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的形象,她身穿白衣裳。她那双含怨带恨的眼睛看着我。幻影消失了,可是我已无法摆脱它,它日夜跟踪着我。为了摆脱它,我必须给它找个化身。这就是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起因。
伏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娜时,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了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安娜的第一次出场是充满了眼里含笑的魅力,充满了一位已生育一个八岁孩子的集温柔与丰腴为一身的母亲。
贵妇人、漂亮、温柔敏感是安娜与生俱来的特点和象征,但托尔斯泰眼前的妇人幻影却不是这样的,是什么让眼里含笑的温柔母亲变成了双眼“含怨带恨”的贵妇人,通读全书才知道安娜是当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上流社会的产物,也是托尔斯泰内心渴望的一股驳斥当时上流社会观念而充满希望的“清流”。
二、“包法利夫人”的另类结局
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女主角三度因为爱情而置自己的处境于不顾,她借款、她偷人、她不顾自己的孩子瞒着丈夫出轨,在遭到情人背叛和高利贷的雪球越滚越大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却是利用情人找补,痛骂丈夫给不了自己轰轰烈烈的爱情,不满丈夫对自己的包容态度,将所有的罪名都归功于丈夫的无能,最后选择自杀。
可以将包法利夫人的死因归功于——她既满足不了情欲也满足不了物欲。
那么安娜呢?她最后也选择了自杀。
安娜在年轻时把自己嫁给了卡列宁这位有稳定收入、社会地位颇高的政府官员,而这位丈夫能够给予安娜在上层社会驻足的资格,也能够让安娜过上相当富庶的日子,两个人也算相敬如宾慢慢地习惯了彼此,还生了一个儿子。日子本该顺风顺水地照这个模式过下去,偏偏在儿子八岁时,发生了意外。这个意外将安娜推向了人生最重要的路口,一念之间她变成为了抛夫弃子追随情人的堕落、下贱女人。
火车站上对安娜的一瞥让情场老手伏伦斯基决定洗心革面,重新爱人。他一步步地靠近安娜,安娜越是拒绝,他就越是紧追,一边想方设法掩人耳目,一边卿卿我我花前月下,就像包法利夫人遇到的第一位情人一般,本以为会无疾而终,但这段感情却在彼此的半推半就中取得了成功。
从那以后,事态变得不可收拾,安娜怀上了情人的孩子,伏伦斯基为了和安娜在一起选择了自杀(自杀未遂),所有对这对情人的阻挠竟变成了他们追随爱情的叛逆和动力,这难道就是世人眼中至高无上的爱情吗?伏伦斯基下定决心,安娜也似发疯了支持他,竟抛夫弃子一夜之间与情人远走高飞,真可谓是浪漫无比的爱情啊。
可这段浪漫无比的爱情最终持续不了多久,安娜的正牌丈夫卡列宁利用儿子暗讽安娜不配为母亲,拒绝安娜抚养,也拒绝离婚,导致安娜始终以卡列宁妻子的身份与情人相处,“离婚”成了安娜与情人之间隐藏的情绪导火索,一旦爆发,卡列宁是宽容高高在上的慈父,是被妻子戴绿帽的可怜丈夫;伏伦斯基是年轻受漂亮女子的蛊惑的无知男子,而受伤的却只有安娜。
在众人眼中,安娜成为了一个抛夫弃子的下贱、堕落女人,但她依旧认为自己与伏伦斯基的爱情是丈夫所给不了的,她情愿为了伏伦斯基失去一切,而实际上,伏伦斯基为了安娜放弃了自己的仕途,就像包法利为了妻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只要卡列宁签署离婚协议,成全安娜与伏伦斯基,这便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可是卡列宁上流社会人物的尊严与虚伪在一刻不停地作祟,伏伦斯基自身贵公子的风度时时都在猜测“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与安娜的关系”,安娜一步步地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她低声下气求卡列宁同意离婚,敏感不安地恳求伏伦斯基好好爱自己……
可是卡列宁不仅得到儿子的抚养权还获得了伯爵夫人的贴心安慰,伏伦斯基不仅潇洒地参加自己的马赛还欣欣向荣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只有安娜……除了飘渺的爱情之外,一无所获。“包法利夫人”的另类结局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三、残留着最后的体面是我抱有尊严地爱你
把骄傲的安娜的心撕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她内心的不安全感、自身的懦弱和她以为至高无上的爱情。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两条感情线,一是安娜与伏伦斯基,二是吉娣与列文。这两条感情线不同的是,安娜从一开始就选择为了伏伦斯基而抛弃一切,她与伏伦斯基一致认为所有的阻挠都是为了至高无上的爱情,而反观吉娣与列文,失败后便疗愈自己发展自己,而后破镜重圆顺其自然地在一起。
吉娣最初拒绝列文时,是因为自己受伏伦斯基身份地位外貌的吸引,在伏伦斯基无视吉娣的等待与信任而选择安娜在一起时,吉娣懊恼自己拒绝列文,痛苦安娜抢走了伏伦斯基,但她也未因为伏伦斯基的拒绝而找列文接盘自己的感情,反而选择了疗愈自己,等把心里伏伦斯基的影子清空之后,再度接受列文。
列文在吉娣第一次拒绝自己时,将自己与情敌伏伦斯基做了对比,他相信,就实际情况而言,吉娣选择伏伦斯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她拒绝自己也无可厚非,而后列文选择暂时放下感情,发展自己。
所有的那些阻挠在安娜与伏伦斯基中间是追逐爱情的动力,而在吉娣与列文中间的却是改变现状的契机。
而关于爱情婚姻生活的陷阱有:经济、感觉、我爱你和人的良心。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教授曾经就现代女性是否成为全职太太的问题说过:“现代女性万万不可把自己的尊严寄托在丈夫的良心上”,不仅仅是像安娜一样不顾一切地爱一个男人同时现代社会也充斥着对全职太太的评论,成为全职太太意味着失去了自己一切的发展空间,而这种失去不仅仅是暂时的,而有可能影响女性的一生。
更有甚者,男人不体贴却控告全职太太是依附男人的累赘……就像伏伦斯基由原本的爱安娜变成了“她引起了我在社会上的地位变化”的想法,得到之后又开始嫌弃,可见女性在婚姻生活博弈里失去的并不仅仅是经济能力,而有可能是自己的尊严。而在这其中,丈夫的良心往往却只凭感情好不好来做判断。
且不去说男人靠不靠谱,就看看安娜与伏伦斯基,难道仅仅是纯粹的爱情吗?可纯粹的爱情也会变的,到了后来,伏伦斯基无感于安娜的诱惑,而安娜恳求伏伦斯基爱自己的理由就是“我为了你失去了一切啊”,谁受得了呢?再看看吉娣与列文,有爱又不失尊严,难道吉娣没有全心全意去爱列文吗?难道吉娣没有心甘情愿为列文失去一切而成为全职太太吗?吉娣有的,可安娜和吉娣的区别又在哪里?
安娜最终成为了没有自己尊严的堕落女人,死在了与伏伦斯基初次见面的火车卧轨上,淹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有来生,我愿抱着尊严地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