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给自己订的读书计划是一周一本书,我没想到这第一本就读了整整一个月,没想到我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换在以前一本书要这么久才能读完,我一定是因为它及其枯燥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故事》,作者罗伯特麦基。
《故事》通篇都在讲述做一个编剧所需要的方法和技术问题。可以说是一本严谨的方法论指导书籍。对于方法论的重要性,这本书的第一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天才而没有手艺,就像只有燃料而没有引擎一样。它能像野火一样爆裂燃烧,但结果确实徒劳无功。”
你觉得写故事或者写作需要方法吗?反正至少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是从来不觉得的。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我很负责地说:四年的科班生涯已经将写作原理和方法忘记得一干二净。或者我骨子里就是排斥写作方法论的。
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问一个写作很好的作家,一个我的同龄人,当时已经出版了两本书,当然现在已经不止了。问他为什么写的这么好,他给出的回答是:写作这东西需要天赋的。
这给了我这个中文系的人很大的挫败:原来我写不好东西是缺少天赋。当然也更加坚定排除方法论。
工作的时候去采访一个知乎大V,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然是:写作这东西需要天赋的。
我差点死心。
但是还是必须拿起这只笔,虽然不是作家,但是就所做过的工作而言:文案策划、内刊主编、编辑记者。无论做哪一个工作都必须拿起笔。
所写的东西说不上好,但是至少工作还是没有丢过。半年后我遇又遇到那个大V,拿出一篇文章要他点评。他对着我说道:我觉得你的文章半年内没有任何进步啊!多学习吧!
我后背一凉:”那我这半年不是白过了?“
多年后的2017年1月,很奇怪的是,现在我对《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方法论已经不排斥了,甚至有点放不下手。
《故事》里面就这么说了:
一个讲得美妙的故事犹如一部交响乐,其结构、背景、人物、类型和思想融合为一个天衣无缝的统一体。想要找到他们的和谐,作家必须研究故事诸要素,把它们当成一个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先逐一精通,再整体合奏。
试想如果将这些逐一精通,再整体合奏,有写不好的东西吗?
而你去研究一些写的好的故事,会发现它们几乎都符合《故事》里面提到的观点。比如:
故事的经典设计是指围绕一个主人公构建故事,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里面进行抗争,通过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现实里,到达一个表现绝对、而变化不可逆转的闭合式结局。
我们能看到的比比皆是。比如我最近看的:
周申导演的电影《驴得水》是学校为了骗工资的“驴得水老师”得以隐藏与上面检察官等的抗争。
张西的小说《海外剩女》是大龄女子为了追求自身的爱情与家庭、社会的冲突。
何瑫的特稿《裸奔者范美忠》是范美忠的教学理想与社会教学考核的冲突。
换句话可以说是赤裸裸的“套路”啊!
回去仔细看了一下自己写的一些人物稿,发现自己的最近一篇文章确实还不如半年前一篇。而半年前的一篇写的好的原因是暗中契合了人物稿写作的一些方法论。
2016还有一个很火的词——“刻意练习”,是说任何一个技能的习得只要经过10000小时就能达到卓越。聚焦以及采用科学的方法很关键,比如烹饪、绘画、PPT等同样如是。对于写作亦如此。
如果想要学一样东西,就必须把自己当做手艺人,参照正确的方法、一步步去研究就够了。当你炉火纯青的那一天,你就有了自己的方法。
这正如《故事》所言:“作家需要不断磨练技巧,知道知识从左脑滑向右脑,直到智力感悟变成一项谋生手艺。”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不难发现的现象就是:成功的人士都在出售他们的方法论,并且赚得金盆满钵。这是因为他们早已经参破了,并且践行了。
忘记说了也是这个月大V告诉我他准备在知乎LIVE开课了,他说道:“我写东西还是会遵循一些方法的,比如开头怎么开、中间怎么布局,基本上我还没写就知道在知乎上的点赞数有多少了。”
我说:“妈蛋你半年前不是说的靠天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