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患糖尿病多年,每天早起空腹测血糖,一般都在10左右;前几天搬家劳累一天,第二天早上再测血糖,竟然只有5左右,在正常值范围内。老人家感慨地说,“要想血糖降下来啊,就要管住嘴、迈开腿!”可实际上他平时很难维持像搬家那天的运动量,同时在吃饭方面也几乎不忌嘴,可乐、啤酒、西瓜、冷饮,吃嘛嘛香!妻子身体也不好,但她却酷爱垃圾食品,一边品尝烧烤、可乐、蛋糕、雪糕等垃圾食品,一边哀叹身体怎么这么不争气啊。
而我平时倒是不怎么吃垃圾食品,身体也没啥大毛病,但却仍然很难过上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我希望自己工作方面能够有创新、有突破,能够收获比较可观的工作成果,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在平时生活方面心绪能够比较放松,不要整天焦虑不安、甚至紧张到失眠。
可实际上,几乎每天我都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平时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周末读书、散步,最多看场电影,逛逛超市啥的。外在行为不改变,却期望行为的结果发生改变,同时期望基于一成不变的外在行为而产生新的思想或生活感悟!就像王小波所说的那个笑话一样,整天嚼口香糖,却希望嚼出牛肉干的味道。
每当前一晚失眠,心绪灰暗之时,白天我就习惯性地沉溺在消极情绪中,啥也不想干,就那样浑浑噩噩混日子,眼睁睁瞅着大好时光如流水“哗哗流淌”,想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却自感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总想着睡好觉、精神足再努力工作也不迟,但越是过分重视睡眠越是焦虑到睡不着,越是睡眠不好越是工作不见起色,就成了无限恶性循环。
每天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要用来处理日常繁杂事务,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想要静下心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或文章,却发现内心很难平静下来,心绪浮躁得要命。摸出手机翻翻微信朋友圈,打开电脑看看微博、新闻啥的,左磨蹭右磨蹭,时间就所剩无几,该下班了。我心目中的那个理想自己是每天锐意精进、持续奋斗、不断取得骄人成绩的牛人,但我的现实自我却是一个时不时焦虑失眠、内心懈怠、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庸人。我该怎么办?也许唯有咬紧牙关跟生活死磕,内心再焦虑、心绪再灰暗,都要强迫自己振作起来,抖擞精神该干嘛干嘛!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真的以为自己努力奋斗了,外在行为改变了就自然会收获期望中的理想结果,那也是太天真了。
印度史诗《薄伽梵歌》中有云:“你有权做出任何行为,但只有行为,你永远无法控制结果,所以你的行为产生的结果永远不是你的初衷。”这真的是句至理名言啊。比如平时我热爱写作,随便一篇文章,我只能用尽心力去写,但最终写出怎样的成稿,很大程度上并非我所能预料。
比如干工作,我全力以赴去努力,但最终取得了何种结果,却不仅仅取决于我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外部环境、团队配合、受众意愿等等因素,加之我所干的企业文化工作可能本身比较形而上,一篇文章、一份报纸、一个公众号等等,其最终对外部受众能产生多大有益文化影响实在很难精确判断;不管怎么说,自己努力就好。
再比如恋爱婚姻,你爱上了谁谁谁,但你最多能做的也就是尽力对你的心上人好,瞅准时机、有技巧地向TA表白你的心意,至于人家最终答不答应跟你好,却并非你所能控制。
美国管理学家、组织行为学教授史蒂芬·柯维指出,以我们自己为圆心画两个圈,内圈就是我们的影响圈,外圈则是我们的关注圈。影响圈内包括我们的行动、喜好、生活习惯等我们能决定和改变的事物,而关注圈内则是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但我们暂时却无力改变的内容,比如外在环境、他人、社会背景等等。我们可以尽全力改变、完善、提升、扩展影响圈的内容,比如采取行动改善自我软弱个性,采取行动提升自我工作效率、采取行动改变各种生活恶习等等;同时清晰洞察和坦然接纳外部关注圈对我们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影响、限制及束缚。尽人事、听天命!
既然我们只能控制自身行为(实际上,平时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下意识习惯的结果,而非靠自我意识控制),却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结果,那么很多事情不顺心、不如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影响生活的因素除了自我行为之外,还有外部客观环境、他人作为、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
抱持这种观念,将会促使我们抛开完美主义的心理陷阱——进而发自内心地体悟到,生活没有尽善尽美、没有万事如意、没有心想事成,只有在不懈洞察和坦然接纳各种内外在环境限制基础上的尽心尽力、锐意进取、主动作为而已。
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说过,“一个人不是万物中一物,物是相互决定的,但人最终是自主决定的。他现在成为什么——在天赋和环境的限度内,都是自主决定的结果。”佛陀说,“人身难得!”这辈子有幸生而为人,具有觉察内心和观察外部环境变化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那么就不要浪费这个珍贵机会和作为人的天赋,选定方向、瞅准目标、努力奋斗、向上向善,活出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