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我们这个项目是设计一款促进亲情交流的情感类APP
观众老爷们大家好,我是二白。上回咱说到用户需求的重要性,今儿咱接着往下聊。
在好不容易(并没有)确定选题之后,我们组也就进行到了下一个阶段—设计研究阶段。最开始我们采用的是定量研究。
百度百科: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这么说可能感觉稍稍有点复杂,我将其简单的理解为:
▲定量研究的作用之一,是用于验证在定性用户研究时发现的问题和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的真伪),让你的定性分析根据说服力。(这么说并不完善。定量研究的实际意义以工具书上的定义为准。)
前面说了,定量研究是将现象与问题用数量表示。为了更直接的得到这些数据,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也许是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训。
我们在制定问题的时候开始变得谨慎。从思维导图到头脑风暴该进行的步骤,我们一个也没有落下。但大费周章之后,我们都得到了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凑”了将近30个问题。因为针对的人群不同,我们将问卷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针对的是父母,一部分针对的是子女。刚开始大家的讨论还在正规上,每写一个问题,大家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但慢慢,慢慢慢慢没有感觉,慢慢慢慢我被忽略。在大家的耐心不断消耗,脑力不断被榨空的时候,问题的质量也就开始走向了奇怪的方面。
老师:你们问“父母什么时候回想跟子女聊天”,这里的选项太少了,只有四个,还可以多加一点,而且,这道题应该是多选题吧。
我:…好的好的,我马上改。
老师:第六题,父母聊天的频率这里,一到两次是指每周的,还是每月的?这里没说清楚。
我:改改改。
老师:你们这个问卷的目的是什么?
我:做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子女与父母会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 解决方法。
老师:嗯……那你这个问卷,这个目的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再加一些问题吧。
我:QAQ
30个问题,老师给我发了36条语音。除开闲杂内容,这份问卷基本从头被改到了尾。
概括一下,我们出现的主要问题有:1.问题答案不严谨,表述有歧义;2问题没有直接体现出调研的目的,“凑”问题的痕迹明显。
知道问题以后我们又进入了漫长的修改期。再经过多次的失败案例后,我们发现设置用户的基本元素一般是: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对此,我们可以再使用另外一些元素来丰富用户,例如:目标动机、爱好、家庭状况、所处行业、使用经验等。
问卷调查中的问题也不是凭空凑出来的,应该是将定性研究的结果与问题结合起来询问。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用户沟通,帮助自己进一步加深对用户的理解、穷尽多种可能性。
就我们这个项目来说,用户访谈应该放在问卷调查前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答案选项更丰富全面打下基础。当用户访谈做到到一定数量,选项也就趋于完整。另外,可以在答案选项里添加“其他”这个选项,可以让用户自己填写,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
另外问卷的问题顺序也是大有逻辑。这里引用一下杨玥(腾讯CDC用户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的总结,就是:
问卷中,我们不强求涉及隐私敏感性的问题必填。正如手机、QQ号码这些一般都不是必答题,收入题也会设置“不方便透露”选项,我们会给用户一定的尊重。我们会设置容易的题目,放在问卷的前面,提高用户的填答比例。随着用户填答数的增多,用户弃答的比例就有所下降,这个心理学里称作“登门槛效应”。所以在末尾设置敏感性的题目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
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我们也是终于明白了调查问卷的操作流程。在兴奋之余,也难免有点紧张,一份问卷就如此艰难,接下来的研究到底该如何继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