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半个月难熬的期末考终于结束啦!今天起暑假开始,重拾喜欢的something吧,对于我,something就是写作于简书!
小时候爸妈经常教育我们要懂礼貌,于是我学会了说“谢谢”“对不起”“你好”。这些用语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但是并不是每次我都能感受到感谢,友好或愧疚。
前几日在超市购物,收银阿姨为我结算时一位叔叔对小票中的信息表示怀疑前来询问。“你看这价格是不是不对,2.5元怎么打了两次呢,还有这个5.2的我不是退了吗怎么还收我钱?!”“你稍等一下啊。”为我结算好阿姨拿起小票为这位叔叔解释。“5.2虽然算了但是后面减去了你看到了吗?还有这个2.5是因为……” “你讲慢点好吧我没听懂。”阿姨语速虽不慢但讲完一句会停顿留有时间反应,叔叔说这话时内含怒气,似乎已经确定自己是受害者。沟通的语气中带些傲慢,像是在说“你就是多收我钱了你对不起我!”阿姨继续解释。等待结算的青年人不耐烦了,“麻烦给我结账好吗?!”随即我看到他一脸的“大爷样”,我买了你家东西我就是上帝,你必须为我服务,凭什么让我等。
字面上没有任何问题,语气和表情上却让我对如此的礼貌有些迟疑。原来礼貌语已经成为习惯用语,随口一说,被我们用作显示“我是个有礼貌的人”的标志,内心没有与之对应的情绪。我们只是自以为有礼貌。
在图书馆借阅室常听到前台嘻嘻哈哈,吃零食、聊天。一次刚进图书馆阅览室,就听见一个阿姨在书架之间打电话,笑呵呵地,这种不顾自己所在环境氛围只管自己开心的现象我见到不止一次了。图书馆的“静”不应该只有学生来维护吧?她应该是工作人员,不然不敢在这打电话,我想阻止又怕她呵斥我,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不能永远做被动的接受者,正义感(我是新一代小愤青)驱使我上前。“阿姨,能出去打电话吗?”啊啊,可以。”嘿嘿,态度还好。可是几分钟后我在别处又看到了她,原来只是换到靠墙角的地方继续打,并没有出去或者挂断。刚才的“好态度”只是礼貌地敷衍。
想起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女孩蹲着等地铁”事件,当我看到这种行为被指责无教养时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我蹲着我妈会说这样不好看,但我从未想过这样是没有教教养的表现。大概过人被外界说“没素质“、”不文明”多了,自身也不得不承认,因而对“文明”等词、等现象十分敏感,具体到每个人也是如此。我们往往自身不够文明,却在他人不够礼貌不够尊重时指责他们“真没素质”。认为自己拥有的知识比对方多。身份地位更高而带有一层优越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反过来说成“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了吗?
打断他人长篇大论发表个人观点、用身份卑微的人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不然你长大了就和他们一样!”甚至指向他们、“连xxx都能做到,你怎么不行?”、见到外国人指手画脚。常见易被忽略的不礼貌行为有很多,我们真的需要多多注意和改变。
我希望礼貌发于真心也考虑他人感受,我说“谢谢你”是因为我对你心存感激,你等我时我会加快脚步,我向你借东西会接的及时还……如果没有内在的真诚,“礼貌”的我们只是副躯壳,一天天例行公事般“做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