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写作内容的性质来区分,一部作品的内容要么是虚构的,要么是真实的。非虚构写作是一个近年来兴起的概念,顾名思义,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些作家,在写作非虚构作品时,会借助小说的手法,在事实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虚构出来的对话等,这种写法的始作俑者是杜鲁门·卡波蒂。光用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显然还不足以包涵所有的写作形式,比如,诗歌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然而说它是虚构写作似乎也不是那么回事。总体上,多数文字作品都可以用虚构和非虚构来划分。
广义地说,非虚构写作包涵的范围很广,诸如历史、传记等都属于此类。不过近年来流行的非虚构写作概念则更偏向于从个人角度对于某件事进行的写作,这几年国外的非虚构作品被大量翻译到国内,使得这一类作品风靡一时。最有名的,大概要属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所写的《寻路中国》和《江城》,这些作品以一个普通外国人的视角写中国,并且在细节的准确性上要求极高,给了国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国内的一些媒体,诸如腾讯、网易、新京报等,也都纷纷开设了非虚构写作的栏目。
对于非虚构写作而言,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材料的搜集。文章千古事,既然是非虚构的作品,就应该尽可能地确保准确,因为很有可能多年以后的人们会以此作为史料来研究。在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像《纽约客》这样的西方媒体做得比较好,据说该杂志有专门的“信息核查员”,负责核查作者们所写的文章中细节的真实性。
这一方面,国内的媒体做得还不够好,即使是一些比较正规的媒体,也经常犯一些事实上的错误。举个例子,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憨豆 抑郁”,可以得到大量的关于英国著名喜剧演员憨豆先生患了抑郁症的报道,搜索的结果不乏新华网这样的权威媒体。然而我在写作《笑话方法论》时曾经查证,憨豆先生是被英国一家小报煞有介事地报道过得了抑郁症,却完全是无中生有。为此,憨豆先生将这家报纸告上了法庭,并将获得的赔偿捐给了慈善组织。因此,在英文世界里,看不到任何可信媒体源有关于憨豆先生患抑郁症的报道。反而,这样一个假消息已经以讹传讹传遍整个中国互联网了。
与非虚构写作所对应的是虚构写作,这种写作的历史更为悠久,古代的神话显然就是虚构写作。如果把长篇小说的创作看作人们有意识地进行非虚构写作的开始,这种写作方式也至少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了。
看上去,虚构写作似乎可以天马行空,凭空创作,实际上,对于虚构写作而言,材料的搜集同样十分重要,可以虚构的只是框架,一个虚构的故事要想写得使人信服,则需要大量近乎真实的细节来填充。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有一部长篇小说名叫《长日留痕》,曾经获得1989年的布克奖,这本小说只用了四周写就,然而在此之前,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背景调研,据作者本人回忆:
在提笔创作之前,我已经完成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关于英国管家的书,或是英国管家们写的书,有关政治或是战争期间的外交政策的书,还有那时候的许多小册子和论文,包括一本由哈罗德·拉斯基所写的《身为绅士的危险》。为了对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之间英国农村有所了解,我扫荡了本地的二手书店(科克戴尔书店,这家独立书店至今仍在)。
当然,作为虚构的作品,一切皆可以虚构,但对于很多细节填充物来说,使用已有的材料可能比虚构更为省力一些,相比起虚构一座城市所有街道的名字,拿起一张地图来照抄已有的街道名称不是更为方便吗?
对于长篇作品而言,无论是虚构写作或是非虚构写作,在动笔之前都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写作的顺利开展,而不致在写作的过程中急需查证某个细节而被打断思路。
坚持日更,2017年每天早上9点发文,欢迎交流。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amumum。
想与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请点击我的私密群招募。
前一百名入群者赠送我刚上市的新书《笑话方法论》一本。
如果你写了《笑话方法论》的书评,也欢迎点上方链接到该专题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