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
当翻看书,看到标题的第一刻,感受到这很可能是一篇温情的文章。本文记述了父亲从生病治疗到病故的整个过程。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父亲的病故在“名医”的治疗下却似乎不在“常情”之内。作者的遗憾、痛心以至于在文章收尾处还得说上一句“我现在还听到那时得自己得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对于父亲得最大的错处。”读完《父亲的病》,我想之后鲁迅弃医从文也有此重大因缘!
文章开篇,鲁迅就开始讲“名医”的故事,通过点点的“神妙”细节,丝毫未提及“庸医”二字,却道出“名医”是庸医的本质。再通过庸医层层递进,暴露出庸医面对病人的麻木、冷漠,行医用药的荒诞,实则是离不开其思想的守旧,封建的荼毒。
父亲的病两年久久不见好转倒也罢了,反而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本是床前尽孝的悲痛、沉重之事,可行文读起来却处处让人忍俊不禁,可以看出不是鲁迅的文笔荒诞幽默,而是封建庸医的荒诞怪异。
因此我们在写作叙事,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多采用刻画人物的方式讲故事,比如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再辅助一下侧面描写。一定能把故事讲的更精彩。
琐记
“记”是指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阐述某些观点。“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细碎。”因此,从字面上理解标题的含义就是:文章记叙了一些细碎的事情。就阅读感受而言,感觉这篇文章虽是记叙的一些细碎之事,但是真正理解上难度不亚于其余几篇散文,甚至看完后就是“黑人脸”,鲁迅到底在讲什么!
一是要抓住“转场”节点。
再细碎的事情,在叙述上也会有“转场”的,比如时间上的转场、地点上的转场、事件变化的转场。我们可以以“转场”为切入点,梳理文章的主线。本文共叙述了三个地点发生的事情:家乡,南京,日本。大致时间节点的划分是:儿时、青年、成年。
二是根据“转场”,梳理节点内容。
《琐记》根据作者不断变化的经历,来安排全篇的结构,并且将“琐”字无声地体现在了每段经历的件件细碎之事上。看似琐碎的事情,实则都是围绕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转变行文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复杂且不断流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