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到了写作者的阵营当中,对于写作这件事,川叔一直都觉得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
你一定听过有人告诉你,怎么用写作变现。过去是写公众号,现在是成为签约的付费的书评作者之类的。
你也一定看到过目不暇给的写作课广告,付费给过什么大师和作家,拿到过所谓的写作秘技,可一到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是一秒钟被打回原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你知道了再多骑自行车的姿势,也不能代替你第一骑车的紧张;即便能背诵所有的游泳动作,真的下了水还是避免不了的要喝水。
凡事都如此,写作也一样。
懂了原理,勤加练习,但还是需要有人指导,所以小川叔尝试利用自己浅薄的写作积累,协助那些才走入写作这条道路的人,手把手带你上路。
不论曾经有多少人告诉你写作如何如何,不论多少人对它做过怎么样的理论升华和提炼,川叔都有一个个人观点要说:在我看来,写作和说话一样,是你日常需要的基本技能,写作里最离不开的是目的和逻辑,在这个基础上才是叙述和修辞,写作其实没有止境,因为这要看你对标的对象是谁。我从未掌握过什么高深的技术和方法,所以我能说给你听的,或许只是写作的基本。你掌握了这些基本,也许你就可以活学活用,用在包括职场在内的所有以书面表达为主的地方。
这个小系列会在每篇文章的开始,都帮助一位小伙伴的文章做一个基本的点评,本次的小伙伴是奔跑者罗拉,因为我们之前都在同一个群里,当时川叔做了一个随机的分享,这件事对罗拉的触动很大,于是她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文章,并且发给了我,原文戳《跟大咖过招:小川叔给我的两记耳光!》,大家可以先阅读以下,再对照看下面的建议,会更实用。
在这篇文章之后,罗拉又根据我的建议做了稿件修改,比之前的原文已经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修改文戳:修改后的文章
如果你也想让川叔针对你的文章提一些建议,你可以把文章地址贴在评论下方。川叔会从评论区里抽一些做点评,也会抽一个比较典型的,在下一期更新的时候,做更详细的点评。
这篇文章因为是付费文章,所以要付费之后才能看到评论。
看完之后我给罗拉提了几点我的小建议:
1.写文章,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你所有的闲笔都是为了核心服务的,与核心无关的,尽量精简或者删除。
罗拉这篇文章想记录的,用一句话概括来说是这样,群里遇到了小川叔,他告诉了我两句话,一句是:在微信群不论遇到多大的咖,都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表示赞同。因为表达观点,之后去求证才是沟通的意义,才会让大咖对你形成记忆点。第二句是:写作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的事儿,不要把所有的写,放在坐下来动笔的那一刻。
如果用川叔的第一个建议去看,你会发现罗拉在前面的五个自然段里铺陈了太多和主题无关的,或者关联度不太紧密的内容,从而让文章显得开头拖沓,读起来不但兴趣缺缺,而且非常容易让读者抓不到重点,这个地方是需要精简和删除的。
2.语句是否连贯,表达是否清晰,写完之后出声读一次自然就有了判断,可以用排比句强调,但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文章里面出现错别字,很多强迫症的读者不能忍,川叔作为一个常年都有错别字的写作者很惭愧,好在文章发表的时候还会经过编辑、校对人员等多道关卡。错别字不可怕,多读几次,多几道手续,多一些人手,总会解决。但很多小伙伴写作,明明文字都很对,却读起来怪怪的,编辑会总结说,这叫语句不通顺。
一般来说这种症状有两种:
一种是你错用了一些形容词或者是量词,比如文中开头提到的:这几个周。这个形容就怪怪的,一般不都说这几周么?你的用法和读者的常规用法有了不同,就容易产生阅读障碍。遇到这种情况,你写完文章不妨利用出声朗读的方式,逐字读一遍,会让你发现自己要修改的地方。
另外一种比较麻烦,很可能是身为作者的你不太容易察觉的,就是过渡的修辞手法。比如:
这几个周心如大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或许这些别人都看不到。在外人看来,我依旧是那个我,依旧嬉笑如常,依旧温和如初。可是,我知道一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心境也变了。
这段语意不明的开篇,就是因为修辞太重。不是说不可以用修辞,但如果你用在闲笔上,本来一句话可以带过的内容,你却展开再展开,加入了各种描写,就容易造成文章冗长。这就好像一个人,他本来要给我们展示的重点是她的脸,但她却在一开始花了太多的精力在手指甲上。
写作都是有单位时间的,创作的热情也不太容易持续,甚至写作的思路很可能写着写着就断掉,所以在单位时间之内,把更多笔墨用在你的核心点上,你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很多人写作容易跑题,看着累,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此。
那么,要怎么才能写出语句通顺,表达流畅,重点突出的一篇文章来呢?听川叔的三招。
1.写文章前先打腹稿,最简单的腹稿就是你问问自己,你到底打算写啥?
罗拉在文章中提到的第二个耳光:你一般什么时候开始写作,被我说这是一个蠢问题,是因为我始终觉得,这不是一个写作者该有的态度。
写作,是个体力活。写作的背后是思考。对川叔来说,思考是无时无刻不在做的,当然,也因为想太多,所以常年失眠呀!
你或许懂得很多写作套路,但谁都能看得出你硬挤出来的文章和你从内心想表达的文章是有区别的,所以别把写作当任务。
但对于一些吵吵这要日更的小伙伴来说,每天写什么就成了难题,如何引发一篇文章的起源,这个方法以后专门开文章来说。
总之,当你带着思考,去审视或者看待身边的一些事物的时候,你会免不了多问几个为什么,哪怕是看到一场吵架,一个韩剧,甚至一种现象,当你有了一个模糊想法或者是灵感,打算把它写出来的时候,千万别着急下笔,先在脑子里或者心里过一遍。
有些碎片型的想法其实是支撑不了一篇文章的,它可能只是一个140字的微博,甚至是一段结论型的感想,你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上的这些渠道去书写和记录自己的这些想法,当做日后回忆的引子,引子多了,我们称之为的写作素材也就多了,以后你再有别的想法,你能调取的资源才会丰富,而不再是生搬硬套的引用,或者是我有一个朋友式的开篇瞎编。
在头脑里过一遍的时候你先问问你自己:
1.这篇文章我想表达的是?
2.我是因为什么而想去表达这个观点的?我过去看到过的,或者经历过的事儿,还有和这种情况类似的么?我还有哪些同类型可调取的【引子】?
3.如果我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的话,我要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一个顺序别人才能听得下去?
思考需要一个过程,冒冒失失的下笔去写,很多时候你就失去了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而很可能造成我们上面提到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者是中间素材缺乏,思维短路,虎头蛇尾,草草收笔。
如果你想好了,怕忘记,打开手机的记事本,把你想到的用三句话简单概括出来,包括你想用到素材,可以用括号的方式做出提示。
如果回到家发现依旧写作的冲动还很强烈,就打开电脑写出来,如果时间有限,不妨抽几分钟简单把提纲丰富一下,日后自己也可以看得懂。
我的第一本书写作时间只用了14天,但是打腹稿的时间却用了差不多半年,手机记事本里专门有这样的一个主题内容,下面列了很多这种三四句的腹稿,这种方法日后我用在直播节目,以及演讲分享当中也依旧很实用。
比如给大家看一下前天晚上我在蜻蜓FM做直播时候的分享稿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