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模仿书中的一段话作为开头: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一大堆被拆散的仪器配件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那么第一个问题:当你全身心投入到仪器维修中,竭尽所能的寻找故障原因,排除一个个假设后发现故障最终的原因。这个过程是否也是一种修行或者说是“参禅” 接着摘录书上主人公和他的朋友约翰的一段对话,实际上我最初是因为先看到这段对话才决定买这本书的。
约翰说:“ 它没有理由发动不起来,这是一台全新的摩托,而且我也完全照手册上说的去做,你看,我照他们说的把阻风门拉到底。” “阻风门拉到底?” “手册上是这么说的” “那是发动机冷的时候才这么做!” 摩托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它与它周围的环境,还有使用它的人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仪器使用者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整个外观和一大堆昂贵的复杂零配件,但对于仪器维修者来说,他们则看到的是各种配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系统。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仪器会使他们产生畏惧或者厌恶,除了使用仪器得到结果外拒绝进一步接触。 实际工作中,我会经常碰到一些仪器使用者在碰到问题后拒绝接受工程师的电话指导,并不是他们不聪明,相反他们很聪明,有的人有很高的学历,写过很棒的论文。而实际上他们只需要经过半小时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他们就能处理很多的故障。分析这种对待仪器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原因,一是:使用者认为,仪器就是仪器,人和它没有太多的因果关系。仪器仅仅是他们使用很多工具例如自行车、汽车等工具的一种。但是他们可能不甚了解,仪器基本上是精神的产物,金属的各种形状,电路、液路的走向都是人设计出来的,不是冰冷的钢铁。精确的仪器是为了表达一种理念而设计的,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完成使用者给它交代的任务。如何出色而完美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不同仪器之间区别。二是:使用者和仪器之间的交流也不容忽视,你也要理解仪器的语言,例如它的声音、它的动作、它的味道。你听到了仪器的呼呼风声,预示它的散热运转流畅,而不是觉得这只是噪音,你发现了他的异常报警,那是它向你提示它很难受。你如果心存厌恶,忽视或者干脆拒绝倾听它的语言,它就会罢工,导致你火冒三丈。如果你心平气和对待它,善于读懂它对你说的话,细心的爱护与保养,它就会对你百依百顺。人和机器是一体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你的心中,你的想象。这样你在长年累月的使用它的时候,你会越来越懂它,它会成为你的好伙伴陪你成长直到它退休。 仪器放在那看似一动不动,其实它每天都在变化,它会老化,它也会生病就和人类一样。可能有很多人会问,昨天我用的好好的,今天怎么就出故障了,那是因为他们脑海有个固有观点,仪器是不变的,国外品牌的仪器是不会坏的。而实际上则相反,使用仪器有理性的成份,同样也有感性的成份,不要因为畏惧它的理性而忽视它的感性。精确的仪器、严格的流程的理性与它流露出来的感性或者是艺术不冲突。 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为了解决主观与客观二分法如何调和,如何解决科学证实假设的速度没有假设产生的快这一缺陷和古典与浪漫之间的争论而踏上骑摩托车穿越美国的历程。表面上是一次旅游,实际是作者回顾以往的心路与探索哲学之路。整本书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骑摩托穿越美国的旅途探险,一条是穿插其中的作者所思所想,有时读起来感觉念念叨叨,我总是由作者所写的想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游离于书本之外,又随着故事的进展又重新回到字里行间。 “佛教的禅宗提倡打座,就是使人物我两忘。而在我所提到的摩托车维修问题上,你只要专注地修理车子,就不会出现物我对立的情况”,“
所以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它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它的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