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我说,写文三苦,断、舍、离
-01- 断文、断句、断字
来简书坚持写文以后,不知不觉,有了一个小毛病,就是对自己周围的事,格外上心。
原来有些事听完过耳,从不走心,现在总是会多想想,这事儿自己有什么感悟、能否成文、怎样成文。
于是,开始了写文第一苦,苦于寻找素材,有了好素材,继续苦于用何种方式表述,散文、小说?是自己带入还是借用别人讲述?这个过程被我称为断文之苦,即判断可用的素材、判定文章的类型。
接着,就苦于如何组织语言、文字将素材串联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篇文章。这其中经常会出现设置了开头、料到了结局、却无法诉说过程的窘境。
于是,逼迫自己绞尽脑汁,遣词造句。因为知道,怠惰易生,停笔容易再拿难。所以即使忍受断句之苦,也心无怨悔。
好不容易成文,又开始斟词酌字,一遍遍阅读,修改,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力求文章用最少最精准的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这中间又诸多反复,尤其看到当初苦思冥想得来的词句,亲手删除,无异于忍痛割爱,断字之苦由此而来。
-02- 舍末逐本
写文过程中,还有一层感悟就是要学会舍末逐本。
通常,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而自己想写的却只能有一个、一种或一类。即为文章的主线。记得前几天,好友生日,忽然想写写和她的友谊。我们认识已有二十年,期间的很多经历,一一道来,足以写成数万字的回忆录。
可最终成文,却只有寥寥千字,一是出于对朋友隐私的保护,二主要还是考虑大家的读文感受。
毕竟,平淡的经历千篇一律,有趣的故事万里挑一。用有限的文字抒写无尽的情怀,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白,才能称之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
舍末逐本之苦,在于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如何坚持初心,保持文章脉络的清晰和写文过程中,思路的清醒。
-03- 离开情理谈情说理
犹记得,小学第一篇作文,洋洋洒洒纪录了一天的活动过程。结果交上去,老师批注三个字:流水账。
当时还不太明白这三个字的真实意思,只觉得无限委屈。后来慢慢长大,看的书多了,才知道,纯纪录而无情感,可不就如记账一样,读来索然无味。
再大些,学了唐诗宋词,读近现代大家的散文。才知道真正的佳作之所以流芳百世、经久不衰、引无数人回味无穷。只是因为,文章不仅仅描人写物、谈情说理。而是喻情于景、于人、于事、于物。
所以,这第三苦便是,苦于如何将自己的感情合理、自然的融入文字,进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人活一世,经历七苦,才算圆满。写文之路,经过三苦,方可成文。苦中作乐,既是生活的智慧,亦是坚持写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