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浮生如茶,破执如莲,戒急用忍,方能行稳致远”。人生总会遇到难题困境,焦虑彷徨是难免的,然而一个人的定力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锻炼和体现。定力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遇到诸多不顺的阅历中增强的,风浪经历多了,自然不怕出海,雨雪经历多了,自然不怕寒冷。在危难过程中,人是最受煎熬的,最好的办法是戒急用忍。
古人造字很有意思,忍是心上一把刀,可见其难受程度。用忍的办法来戒急,虽然不舒服,但却最有效,忍不住,可能就要爆发,就要出事,甚至把性命都丢了。隐忍不发,不露声色,才能寻找机会,徐图发展。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个极善忍耐之人。
刘秀和他哥哥刘縯都是更始帝手下大将。兄弟两人能力极强,作战勇敢,在军中威信很高。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2万人大破王莽军42万人,尽歼其主力,取得空前大捷。正当刘秀进军顺利,攻城掠地之际,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哥哥大司马刘縯因为威望日增受到了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所杀。这对刘秀来说,无异于天崩地裂。除了感情上的悲痛外,刘秀意识到自己的性命也岌岌可危。
刘秀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宛城向更始帝谢罪,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他不仅不为哥哥举办葬礼,不私下接触任何刘縯的部将,反而与相恋多年的阴丽华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婚礼,并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时行乐、贪图享受的样子,更始帝刘玄对他放下心来,一方面认为刘秀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翻不了大浪。另一方面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因此刘秀得以躲过杀身之祸。刘秀白天强颜欢笑,晚上悲痛万分,他深深明白,要成大事,必须学会忍。于是他待人愈发谦逊,做事更加小心,终于,忍耐中的刘秀争取到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刘玄命刘秀以大司马身份,“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刘秀依照冯异“理冤结,布惠泽”和邓禹“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的建议,“所过郡县,考察官吏,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获得了各阶层民众和地方实力派的支持,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最后剿灭群雄,统一天下。当初刘秀力量弱小,羽翼未丰,如果不能忍辱负重,一味要逞强报仇的话,肯定为更始帝所杀,那就死得及其冤枉和不值了。更谈不上后来开一代新朝的宏伟事业了。
和刘秀一样能忍气吞声的皇帝还有北周武帝宇文邕,从560年登基之后一直处心积虑想消灭权臣堂兄宇文护,为此隐忍了13年。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护派人毒死明帝,立十七岁的宇文邕为帝 ,是为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即位时,北周政局动荡,关键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朝政。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儿。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托孤:“吾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 宇文护表面许诺下来,暗中却一直谋划自代。后来他借机杀了宇文泰先后登基的两个儿子。北周武帝深知宇文护势力庞大,不敢暴露自己对宇文护的不满。为了笼络宇文护,他专门发诏,诏称:“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对他尊崇到了极致。宇文护的母亲,被北齐俘虏,母子分离三十五年,后来北齐将她放回,北周武帝对她也竭力奉承,“凡所资奉,穷极华盛。每四时伏腊,周主帅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以此来博取宇文护的欢心。由于北周武帝表面上的尊重、曲从,宇文护没有像对待他哥哥宇文觉、宇文毓那样对待他。然而在暗中,宇文护还是时时要挟北周武帝,专横跋扈,总想取而代之。
北周武帝吸取两位兄长的教训,表面上与堂兄相安无事,任其专权。暗中却在积聚力量,寻机诛护。建德元年(572年),北周武帝决心铲除宇文护。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北周武帝便与他一同来见太后,北周武帝一边走,一边对宇文护说:“太后春秋高,颇好饮酒。虽屡谏,未蒙垂纳。兄今入朝,愿更启请。 ”说着,便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宇文护进到太后居处,对太后读起了《酒诰》。他正读着,北周武帝举起玉珽偷偷在他头上猛地一击。君臣合力,终于杀死了宇文护。13年的隐忍,终于大功告成,而宇文邕自己也从17岁的少年变成了30岁的青年。此时,距离他生命终结,还有6年。也就是说,他几近半个人生都在忍耐中度过,那需要何等的耐心和毅力!
忍耐,无疑是艰难的。正因为有大痛才有大忍,有大忍,方得大成。人生一帆风顺,当然快然惬意,无需戒急用忍。但人生往往是跌宕起伏的,隐忍就是必不可少的经历,越能忍耐,越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