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靖宇老师:
自我介绍:
来自海南省文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我热爱语文教学,热爱教育。遇N师以行千里,开心志而向未来!从N2到N6,5期的N师学习让我找到自身的认同,链接到更大的场域。对话生活,更让我们去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开展项目式学习。感恩遇见!愿意与您一起相约伟大,共赴美好!
轻舟已过万重山——《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一、此心安处是吾乡
假期的读书生活因为移徙搬迁并未能如前所愿,最近在读的书有:
第一本是《苏东坡传》,因为在度过琼州海峡的时候,内心不免有些失落和留恋,想到了苏东坡被贬儋州遇赦北还的时候写到的一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想到了他的豁达乐观,想到了他的随遇而安、自我排遣、从容自适 就想再读一遍《苏东坡传》,从中去汲取一些鼓励和安慰。
第二本书就是小组共读的《PBL项目化学习》,这也是假期阅读的主要书目。因为对话生活要进行课程设计,如果说前面《苏东坡传》是心之所安,那么这一本《PBL项目化学习》就是心之所向。
此外,因为参加凉水井冬令营《对话孩子》,我从被教练者成为了教练老师,所以我又把前面在N6学习时的《关键在问》重新翻看了一遍。
再有就是要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与新的同事、新的学生共同学习,工作,我又把暑假读过的《学习共同体》这本书重新翻看了一下。
我的感受是,有些书是需要重新读的,一定要与自己的当下相结合,要深入的思考,才能够用书上的内容来解决自己当下的实际问题。
二、积跬步以至千里
总结听过的课程及感受。只有在搬迁途中的那一周没法正常听课。其余的课程我都认真听了。
邱磊老师的《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使我重新认识了陶行知的伟大。对于陶行知的理论,以往还是通过学习了解一些,但还都是停留在理论和书本上。没有深入的去思考和实践。通过邱磊老师的讲座,让我对陶行知先生的经历和陶行知的伟大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与杜威的对比,让我们知道了教学与生活,教学与社会的关联。而努力实践正是知行合一思想的体现。
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使我知道了媒介公众形象也是一种教育力。也会给教师带来影响力。而以往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只觉得发朋友圈是年轻人的事,自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经营打理。也觉得这是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去告诉别人。但刘欣老师的话,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公众形象和媒介影响力。它也需要持续产生优质内容,传播优质内容,运营优质内容,推广优质内容。所以我想从这里改变。以往我觉得我的教学魅力就在于对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科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且能够链接很多的跨界和关联的知识。
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让我知道了课程工作者使用的课程问题需要进行信息分类,任何教学策略背后都有认知学习理论,课程试运转系统,只有兑现了许诺的价值才是好的课程,做的好的坚持做,做的不好的改,没做过的要试试。我们永远不能让自己的认知固定下来,持份者各方不断相互调试,已接近理想。教育的基本问题应该是从生存到生活到生命的思考。
还有丝丝老师的《可视化笔记》,特别喜欢也特别感谢丝丝老师,给了我画第一张图的勇气,也写了一首小诗《跨越》。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
说到小组对话。我参加了《对话生活》和《2021心启程》,我的感受是融入了集体这个更大的场域,才有了更多更深的链接。伙伴们在交流对话中有思想的碰撞,彼此鼓励,赋能成长,才使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充满了乐趣。一个人,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教育就是一个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辈子把一件事用心用情用爱去做好。
小组对话对我来说是,一种触动,是一种影响,仿佛一场大的旋涡,吸附着我,推动着我。使我与他人,与集体有链接,学习他人,照见自己。
四、追风赶月莫停留
凉水井冬令营《对话孩子》的课程,我非常有幸成为了第五组的教练。孩子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感受是:教学相长。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而作为教练就是点燃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孩子有被点燃、被电点亮的过程,那他们就能自带光芒,自我发光。之后形成光源,照亮远方。大家都逐光前行就会照亮世界。
我的感受是,这些孩子们非常努力,非常优秀。他们渴望自己提升,而且渐入佳境。他们有着很多优秀的品质,与他们在一起,对我也是一种赋能,一种提升。
感恩生命中一场美好的相遇。
五、百舸争流千帆渡
对话生活的课程设计,我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路。设计的主题是《紫贝山阳,家是文昌》,这是我们小组《对话生活——寻根》中的第二部分《我和我的家乡》,最大的体验就是PBL项目式学习,要跳出学科教学,更贴近生活和社会。不仅要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困难是我暂时还没有分配教学任务,不知道教哪个年级,是否做班主任,所以有些内容暂时不能与学生对接落实。
此外,PBL项目式学习不是所有人都在学习,都能认可和接受的,他需要学校领导、家长、学生理解和认可,配合和参与。而我新到一个学校,需要赢得大家的支持,首先应该是在教学工作上先有说服力,再有影响力,才能有号召力。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我需要把这个过程缩短,也需要把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去与大家交流,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勇气以航。
二、王莉莉老师:
自我介绍:
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果园乡中心小学。已年过半百,热爱教育事业,热心互联网教育。遇见互加遇见美!从N师学院第一期到N6,从互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到教师兴成长计划培训营,一直在学习的路上追随互加计划前行。教练式教师培训和对话生活学习,让我走进全新的领域。读书——学习——赋能——助人,全身心地投入定会迎来满园春色。
追逐梦想一起飞——《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重点读了四本书:《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PBL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的逻辑》、《PBL项目制学习》
我是那种读书比较慢的人,如果仅仅是读的话,就会感觉读了好像啥也没记住,因而,读得时候我比较喜欢做笔记、反复读,这样就导致读得速度不会太快。
读《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这本书读得比较细,边读边做笔记,还写了几篇简书。通过阅读,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在今天的教育场景中,在“互联网+”“大数据”“翻转课堂”的裹挟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依然有许多宝贵的启悟性。
陶行知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是所需要的公民”。对于我们的教育,或许真正缺乏的是仰望星空的心境,我们关注实利的东西:考分、等级、名次、荣誉、政绩、升迁,学生有学生的主意,教师有教师的算盘,他们之间很难有真正畅通的信息流,加上“师道尊严”和密集式填鸭教育,若再有社会的纵容,教育之匮乏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为了一世浮华,满眼虚荣,什么自由、平等、发展、普世价值都抛诸脑后。“德先生”只是挂了个名。
要有仰望星空的闲情,就先要有民主的情怀;要有民族的情怀,就先要有对常识的回归。从一切关心教育的同路人一起,把“德先生”从墙上、纸上、口头上请下来,做真正的教育环境的构建者和教育精神的引领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陶行知“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中,借助他的思想,正本清源,学会思辨,让自己和孩子迎来生命意义上的拔节。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是因为他看到了学生“即学即传”的优势,不羞涩、不遮掩、不功利、不做作。教育的求真务实,在单纯的“小先生”那里,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另外,“小先生制”本身也锻炼了无数的学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促进了自学、自研等种种能力。整个教育过程、评价、认定,来自于教材、书法,都交还学生自己了,民主社会的所谓“平等”“自由”,新课程理念的种种探索、创新、自主,都成了一种教育常态。我们当老师的是不是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甚至放手让学生教学,乃至于伏下身向学生学习。
因为想做PBL项目式学习指导,而对PBL项目式学习了解甚少,就想深入地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这段时间又重点读了和PBL项目式学习相关的一些书。还有叶修老师的书也读了一些。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学然后知不足,因为不足就想拼命的学习。这段时间从周二到周日,每天晚上都抽出时间在听课学习。
主要听了叶修老师的《学习的逻辑》、小熊老师的《极简技术》、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卢志文老师的《牛年说牛》,还有吴虹校长,丝丝老师、梁玉红老师带来的《视觉笔记》系列课程。还特别购买了刘欣老师和徐莉老师的课程来听。
从2017年到今天,这几年听了几百节课了,之前一直处于下载状态,听了就听了,听得时候觉得特别好,但要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一节课一节课的听下来,慢慢地,自己的思维和能力还是有了一定的提升。特别感恩吴校长,是她为我们带来了高端的免费的课程,让我们能接触到全国最优秀的一群人,接触到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特别感恩这份美好的遇见。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我们第3小组对话在线上集中做了4次分享,有两次是在微信群进行了交流。
最初大家都有一点发懵,不知道到底该怎样做PBL项目式学习设计,对PBL项目式学习知之甚少。后来经过读书学习、听课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多次商议和修改,我们确定了大主题,并在大主题基础上做了详细的设计和规划。
带着小组的老师们一起设计课程,总体感受是真的不容易。虽说大家大都是在教学一线教了多年的学,但要进行PBL项目设计课程还是有不小的难度,因为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要适应角色的变化,转变成为知识渊博的学习指导者或推动者。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凉水井《对话孩子》我全程都参与了,对所有的课进行了全程观摩。作为一名观察员,我看到助教老师们课前准备充足,引导到位,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值得我借鉴。
小教练们进步明显,认真地倾听,从容淡定地反馈,说话大方有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的小组汇报环节,各小组的孩子们毫不怯场,侃侃而谈,从小组活动到自我感受,以及自己的收获和进步,说得非常全面。特别要为孩子们点赞!
这对于未来课程的设计启发很大。怎样从专家型教师转变为教练型教师?怎样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如何通过强有力的方式改变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学习呢?通过这次《对话孩子》课程的观摩,对未来课程设计我想到了更多。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我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相信学生能够迎接挑战。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这次小组共创PBL项目式学习设计,我们是在《对话生活》大主题下确定了“寻根”这一主题方向,下分四个小主题:我和我的家人、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校园、我和家乡的味道,然后再进行详细的设计。虽然有了大致框架,但细节还要进行细化。
三、赵小利老师:
自我介绍:
年龄50岁,任教学校江西赣州宁都县田埠中心小学。任教学科主要为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熟悉教育信息技术,是江西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是“2018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
潜心学习研课程——《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正在读的跟项目化学习有关的书有三本:《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其中《项目化学习设计》是共读书。
学习体会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长”,这些杜威的名言时常会在一些名家演讲或文章中出现。杜威所指的“生活”一方面是与“行动”密不可分的,即他不断强调教育应“从做中学”,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重视“环境”作用,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到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无所不至,即“民主主义”这个涵盖他整个教育理想环境。一切生活,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从学校操作层面看,这个“生活”一定要和学生的固有经验(生活体验)有关,只有学生觉得“课程”与“我”有某种联系时,他们才会有兴趣,有会愿意持续而深入地勇者参与其中。学校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作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劳动,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而直接将结论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习体会2: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进行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聚集概念性知识。学生形成概念性知识意味着他不仅知道,而且还能够理解这个概念的特征,能够举出不同类型的正例和反例,能运用这个概念作为工具来分析新的情境。概念性知识超越了事实层面,指向思维,促使各种事实性知识的整合。
学习体会3: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七大能力:提出和发现问题;产生假设;实施运行;观察记录;制订计划;修改调整;演示交流。
学习体会4:“4+1”课程模式下的教师需要广博的情境中的知识与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项目化学习涉及大量情境中的知识,问题和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教师往往也成为“知识的困乏者”,这就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主动沟通,项目化学习过程也成为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听了两次《视觉笔记》,感觉自己图画思维还是有欠缺的,主要还是没有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练习的过程,就是思维条理化、表达简约化、图文美观化的过程。特别是那次蒋丝丝老师分享的学习经验,课后试着做四格图画,看起来寥寥数笔,毫不惊艳,确是花了许多心思的结果。
听了两次凉水井《对话孩子》,学习体会另述。
听了一次叶修老师的《高效学习策略》,主题是如何让老师教得更好又更轻松。先分析问题:学习的事,本质上还是自己的事自己决定,孩子愿不愿意学,学得是否投入,外部刺激在多大程序上影响孩子的学习,学习不自觉的孩子如何唤起他的学习内动力?依据学习逻辑,开出对应的方法策略。
听了一次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刘老师金句频出,“赢要赢在学习观”“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的前奏”“想都是问题,干都是答案”。关于师生关系,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获得教师的资格,亲其师,信其道,好的老师,其职业和生活是一体的,互相滋养的。“有限教育活动,无限教育影响”。
听了卢志文校长的《牛年说牛》,这是一个专题讲座,知识面非常广,卢校长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将大量有关牛的知识,通过巧妙的组合,讲得生动有趣,中间插入猜谜语,增加互动性。关于文盲:过去指不能识字的人,现在指不会学习的人,未来指不懂审美的人。关于进步:工具进步(向善),知识进步(求真),人格进步(臻美)。“牛”是十二生肖中唯一可以用作形容词的,听到这句,我在想,“牛”这个词用作形容词也是近期的事,未来谁知道哪个生肖会比“牛”更“牛”呢!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讨论,我们小组的项目设计逐渐清晰,分歧越来越少。做这样的项目,我们都是第一次,短时间内要恶补理论,项目要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框架到具体实施方案,我感受到了很大压力。压力来源多方面,一是时间紧任务重,二是有效沟通缩小分歧。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听了两次凉水井“对话孩子”,特别有深刻印象的是孩子说的“教师需要幽默感”,以自己多年跟孩子打交道的经验看,这个点确实点中要害,也在多次教师培训中听到过类似观点,孩子不喜欢板着脸的老师,他们会感觉那样的老师不真实,或者是“装”得有点过。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考虑吸引孩子和老师在话题交流上寻找恰到好处的点,以此展开课程,从学习策略来看,教师既要考虑有限时间完成活动,又要考虑给予孩子充分的探究体验,课程设计和教师“陪读”技能学习,都有许多课题值得探究。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课程设计,我们还在优化中。我的设计是“家谱树”,我以“寻根之旅”的活动形式来组织架构。初步设计了七次活动,这七次活动,层层递进,渐次深入。
“寻根之旅”第一站:从我出发,我是谁?
“寻根之旅”第二站:亲亲爱爱一家人
“寻根之旅”第三站:礼尚往来话亲戚
“寻根之旅”第四站:家族
“寻根之旅”第五站:家谱
“寻根之旅”第六站:家族文化
“寻根之旅”第七站:乡音乡情
另有几位老师设计的“家乡味道”和“地方人文”题材,我们在最近一次讨论中,我谈到我们的设计问题及方向,我们一开始,各自开车,只有一个大概方向,慢慢地,方向基本一致,现在,就像是不同类型的车组成的车队,将来,我们应该可以达成共同乘坐一辆大车。比如,可以将各位老师的项目整合在一起,仍以“寻根之旅”一线牵。
我感觉我们的进度还是有点慢,但是我知道,这又是欲速不达的,先期论证分歧未解决,后期困难会更多。
牛年已来,我们的牛牛组合,加油!
四、顾晓华老师
自我介绍:
50岁,无锡市五爱小学数学教师,愿意不断学习、感受新鲜事物、尝试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课堂里、在生活中和孩子们一起开心成长、不断进步。
精雕细琢多实践——《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那本书?什么感受?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感觉这种学习方式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是一种融入社会、充满不确定性、面向真实世界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也是充满挑战的、我所不熟悉的、困惑的、不知道该从何做起的。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听了《极简教育技术》,已经开始每天进行“笔记侠”练习了,虽然没有参加打卡,也只是在模仿别人的作品,但每天的练习带给内心很多快乐。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小组里进行了读书打卡活动,还聆听到组员非常周全的活动方案设计,小伙伴们真是很有教育理想,也很有行动力的。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孩子们很有做教练的天分,也很能理解同伴,后生可畏呐。未来课程设计,一定是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充满创意的。
5、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对PBL设计目前已经落实了第一阶段的内容,现在对第二阶段:如何设计线上美食铺营销活动还没有想好怎么弄。我的预设是和数学相关,让孩子在营销活动中体会相关数学概念,希望能有人支个招。
五、孙艳花老师:
自我简介:
江西赣州于都县贡江镇窑塘小学数学教师,兼任学校负责人,在学校里最年轻。不愿困守现状,愿意不断学习,希望带给年长的同事们外面的信息和资源,带给孩子们优质丰富的课程,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不断进步,为大家的教育生涯画上一个精彩的句号。
忙碌充实不停歇——《对话生活》中期总结
有幸加入互加寒假教师冬训营,有意义的学习穿插在忙碌的年节事务中,让我度过人生中最充实的假期没有之一。
《对话生活》中期总结,请对照以下问题,分享自己感受:
1、这段时间大家在读哪本书?什么感受?
我读了小组共读的《项目化学习设计》,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我感觉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很接地气,更有实用性。在当前唯分数论、唯金钱论的大环境下,能坚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难能可贵且困难重重。
社会如同大自然,每个孩子都犹如一粒种子,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尊重每个人的来处,就是尊重他们的未来和发展。生活就是他们成长的土壤,既然有来处,那就有他的去处和终点。
《PBL项目化学习设计》,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PBL的书,也是刚刚开始接触项目式学习方式,读进去后发现自己原来设想太浮浅,虽然越往后读越觉得很深奥,难以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以后,总体感觉很有压力。但自己打心底喜欢这次学习,会坚持参与《对话生活》,进行大胆尝试,争取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积累经验。为了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为了不被淘汰,唯有努力学习。
2、这段时间大家听了哪些课,什么感受?
假期中过的很充实,我一次不拉地在线上耹听了吴虹校长、熊惠琴老师、徐莉老师、徐立导演、邱磊老师、刘欣老师、蒋丝丝老师、叶修老师的课,主要有勇气读书分享会、《极简技术》、《视觉笔记》和观摩《对话凉水井中学》等。
《极简技术》的课重在实操,收获了好多实用APP、学会了小视频制作,奖状制作等,好学,实用,简单,非常喜欢。
《勇气读书会》中刘欣老师的分享让我跟随她热泪盈眶,求真求实、用心用情地经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项目式学习带给师生生命成长的内驱力,学生对老师的知恩、知遇之情带给我深深的感动。
3、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何感受?
目前我们小组在王莉莉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小组对话,每次对话我都积极参与,积极分享,认真聆听同仁们的分享。我主要分享了阅读体会,我对项目式学习的理解,我对话生活的整体思路,我对话生活项目的设计。在小伙伴们的多次讨论中,对对话生活项目的理解比原来清晰了很多,一致确认以“寻根”为项目主题,围绕这核心把各人的设计融合完善。
4、凉水井对话孩子,您是否观摩过?哪些印象深刻?对未来课程设计有何启示?
每期的凉水井对话孩子,每次我都全程观摩,这些孩子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在最初加入学习的时候,我在网上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资源,设想是通过带孩子们在寒假开展科学阅读《长三角野花三百种》手册的基础上,运用阅读中学习的知识开学后去野外识别一些野花,结合学校花坛改造请孩子们将野花种植到花坛里并挂上名牌进行展览。
通过学习和小组交流后,结合小组确定的“寻根"主题,我不断反思这个原有的设想如何融入到团队里去呢?我调整了思路,我的小项目以寻根之旅一一"我和我的校园"为主题。
设计活动一:寻访“长辈记忆中的校园"(记录、老照片),
活动二:"同学眼中的校园"(绘画、图片),
活动三:"为校园添颜色"(种植花坛、设计植物名牌、与花合影)